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四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2:13:3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本章涉及一个三星的分析题:分配问题。

  材料角度:1全中国全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贫富悬殊 2城乡收入过分扩大 3地区收入差距

  客观依据(形成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且实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分配方式同时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分配次序混乱这是造成收入扩大的直接原因 ;2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

  党中央的主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内容。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怎样正确认识收入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推动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但是,在肯定合理、合法、适度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努力限制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城乡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政策和措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补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收入分配政策按“调高、保低、扩中”进行调整。对高收入进行适当调整,减弱城乡贫困化趋势,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使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取缔非法收入。

  相互关系:1允许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2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本章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增加了一段新的内容:“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同时删去了原大纲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一段。

  新大纲的这一修订,并不排斥效率优先的原则,但更加强调要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单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多选)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计划经济。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2000年理科论述题第34题、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22题)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和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融合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命题包含着两层意思★★★(多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一是指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它可以同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结合。二是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以上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着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属性。市场经济总是在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其基本社会制度相结合的,不存在超历史、超制度“完全抽象”的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有★★★(多选):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为实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2004年试题第32题,辨析题)

  其一,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其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

  其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新增知识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相关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07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五
[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简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四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新疆大学0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
金榜考研政治时政陈先奎时政背诵版(8)
金榜考研政治时政陈先奎时政背诵版(7)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