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独龙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4:12 10:56:3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概述:
1998年底我国独龙族总人口为0.57万人,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例为0.043%,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人。
独龙族分布的地区位于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藏交界的结合部。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乡(独龙江流入缅甸境内称恩梅开江)为南北向横断山高山峡谷带,受群山环抱,沟堑纵横。东界最高峰与怒江峡谷并连,西面最高峰为4934米的担当力卡山与缅甸毗邻,北与海拔大于3200米的西藏高原相连并与印度相近,是一个狭长形的极为偏僻和封闭的区域。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该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口少但很有学术价值。由于独龙江地区历来鲜与外界交往,故语言发展缓慢,保留早期面貌较多。在同语族的语言中,独龙语和景颇语、登语、珞巴语等几种语言比较接近。

历史
独龙族自称“独龙”,他称有“俅人”、“曲人”、“ 俅子”、“俅帕”、“洛”、“曲洛”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由于独龙族先民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山峡谷地带,北连西藏高原,东接高黎贡山,西界担当力卡山与缅、印毗邻,形成相对高差3800多米的纵深峡谷地貌。这种地理环境所致很少为外人所知。因而在古代汉文文献中对独龙族记载甚晚,在元、明以前其确切族称难以考定。但从其语言系属上分析,独龙族与我国古代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代氐羌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从公元8世纪起,属南诏、大理云南地方政权的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以来陆续又受到维西厅、康普和察瓦龙藏族土司和喇嘛寺的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了菖蒲桶(贡山县)、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等三个“殖边公署”,后又改为设治局,直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前,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他们主要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落后面貌。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

宗教信仰
独龙族人信仰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一生的祸福、天灾人祸均由“鬼”在支配,因此经常祭鬼、驱鬼,以祁福免灾。

生活习俗
独龙族的房屋主要有木垒房和竹蔑房两种。木垒房是木结构,四壁用圆木自下而上垒积固定成墙,用茅草或木板作屋顶,在离地一米处用木板或竹蔑铺成楼板,形成长方形的矮楼。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门在房子两侧,四面无窗。竹蔑房是竹木结构,形状与木垒房相同。只是在用料上用竹蔑代替了木板。不论在竹蔑房还是木垒房,都置有两个以上的火塘。火塘一般设在房内两边或设在房内四角。长者的火塘设在上方。
独龙族有早晚一日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煮、烧、烤等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的家庭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家长制家族,儿孙结婚后不分居,紧接着原来的住宅加盖一间房子,下一代再依次加盖,排列成一行,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切财产都是公有,只有男子的弓箭长刀及妇女的首饰属于个人所有。辈分及年岁最长的男子是当然的家长,家长的职责是安排生产、管理粮食,对外交涉联系也由他出面,家长在家庭里很受尊重,但没有绝对的权力,有事全家族男子共同商量办理。煮饭由妇女轮流担任,吃饭不论大人小孩平均分配。
在北部独龙江沿岸的独龙族,大多数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儿子结婚以后,即单独建立小家庭,但住宅仍与父母联在一起,同房居住,分锅吃饭,父母留小儿子共同生活。分家时作为财产分配的,一般只有一口锅及一些粮食,少数富有的人可分到一盘三脚架、一只小猪等。土地不分,轮歇耕地仍保持公有,共同劳动所取得的粮食,弟兄们平均分配。副业生产各户单独进行,如挖虫草、贝母等药材,归个人所有。如分得的粮食不够吃,自己可以单独开种一部分土地,通过“瓦刷”来进行生产,也可以和其他人伙同开荒,以满足个体家庭的需要。也有一些是兄弟分家以后,因村寨内可耕土地不多,即搬到其他地方,单独建立村寨或加入其他地多人少的村寨,但仍与本家保持着联系,遇到杀牛祭鬼或婚丧等事,都要请本家的人来参加或送肉给他们。

服装特色
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独龙毯斜披并从腋下拉向前胸,前后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裤。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右肩右臂穿衬衣或完全袒露。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独龙男女均喜爱装饰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挂五颜六色的串珠、胸链、耳环等。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是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独龙族男女均散发,前发齐眉,后发在肩,左右发齐耳。男女都不戴帽,赤足。解放前,为了表示成年,独龙女孩到了十二、三岁必须进行纹面。届时女孩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由纹面师用削尖的竹签,沾着锅烟水在脸上画出纹样,然后用竹签扎刺。每刻一线将血水拭去,再用锅烟灰或者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使它渗入皮下。一周之后刺划的面孔红肿结痂,痂落愈合肉皮上便呈现出黑色或青靛色的花纹。现在,独龙族妇女已不再纹面。

节日:
独龙族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独龙语称“卡雀瓦”,意为年节。节日的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各个家族自己择定,一般都在农历的冬腊月,欢度二天或四五天不等。独龙江地区因气候差异各地粮食收获的时间迟早不等,这样,过节就受到收获季节的不同而分先后。每个家族都可以自行选择吉日过年。过年的第一天,妇女们把自己精心编制的彩色麻布挂于竹竿,并把竹竿插在住房上方事先打扫干净的平地上,以表示节日的来临。入夜,主人和被邀请来的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塘边饮酒互赠祝词。第二天举行射猎大典,祭山神。“山神”是用熟荞麦面捏成的一个尖顶圆柱体的象征物。同时还把熟荞面捏成的各种动物模型放在“山神”的周围,再将所有动物模型放置在一个簸箕内。太阳出来后就将这些祭品抬到房后干净的坡地上,点燃松明、青松毛,再烧上少量的粮食,由主祭人磕头祈祷唱调子。祭毕,年轻的猎手们就挽弓搭箭,射动物模型。接着,围观的群众敲响铓锣、皮鼓,手拉手结成一圈唱歌跳舞。晚间则大家挨家挨户喝酒、共庆佳节。
年节里最隆重的仪式是剽牛。这一天,全寨人齐集祭场,由主持年节的家族长把牛拴在赛场中间的木桩上,然后由一个被推选出来的年轻妇女在牛角上绕串珠连,牛背上盖麻布毯子。主祭人烧松烟向天神磕头、念祷词后,便于挥锋利的竹梭向牛腋猛刺。这时,场上的人群便自觉结成圆圈,敲响铓锣,挥刀舞弓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青壮年男子还边跳边用竹梭向牛猛刺,直到将牛刺倒在地。然后,割下牛头、剥下皮,将牛肉砍成均匀的蛇,凡聚会的大人小孩每人一份,当场烧食,边吃边喝水酒。当天歌舞欢庆,通宵达旦。

禁忌:
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则,认为会影响娘家子孙兴旺。一旦发生,女婿须送两瓶酒及若干兽肉给岳丈家,作为补偿。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家或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相关文章


民族风情:基诺族节日——新米节
民族风情:独龙族艺术——舞蹈
民族风情:独龙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独龙族艺术——美术
民族风情:独龙族艺术——音乐
民族风情:独龙族节日——“卡雀哇”
民族风情:德昂族艺术——舞蹈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