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导游考试自然资源问题答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6:06 11:10:3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级导游考试自然资源问题答案

答1、以黄山为例讲述花岗岩山地的美感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花岗岩山地整体形状多危峰群立,峰秀如林,峰谷相间,蔚为壮观;山峰雄伟、峭拔、险峻,然而山峰顶部轮廓圆滑,形状犹如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莲花,阳刚中蕴含着阴柔。山上轮廓浑圆而造型奇特的山石,俯首皆是。
地壳基本由三大成因类型的岩石组成,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中除喷发、浸溢出地表的火山熔岩外,均为地壳内生成的岩石。当地壳岩层在水平积压力的作用下发生褶皱隆起时,深层岩浆便随之侵入,填补发生褶曲的空间,凝固成岩,构成褶皱构造的核心部分。根据岩浆在地壳内冷却凝固成岩市的深度,分为深层和浅层侵入岩。花岗岩属于深层侵入的酸性岩。

  2、讲述花岗岩山地的形成过程
地壳表面的形态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花岗岩山地从成岩到成山,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
1) 花岗岩的形成过程。 在地球内应力的高温积压作用下,成岩地区的地壳发生褶皱和破裂。地壳下的岩浆沿着褶皱隆起的地方和破裂的缝隙向地壳表层上升侵入。侵入的时候,冷却凝结成岩,构成地表山地的地下核心部分。花岗岩是深层侵入岩。
2) 花岗岩出露过程。 这是地壳持续抬升和外营力剥蚀同时作用的过程。这次的抬升,可能是上次构造运动的延续,也可能是有一次构造运动。然而,大自然的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山地—形成时就活跃起来。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覆盖在花岗岩上面的山体表层被侵蚀掉,花岗岩直接露出来。
3) 花岗岩山地与石块景观特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地壳依然处于持续抬升状态。当花岗岩被剥去上覆的岩层,露出地表而持续抬升时,由于减去负荷以及地下有限空间de限制,岩石松膨。
  在山峰形成的同时,由于岩性结构在太阳暴晒和昼夜温差下产生层状物理风化作用,峰顶临空的棱角以及一些块体较小的山石的棱角逐渐消失,这叫球状风化。
岩性坚硬、节理丰富、地壳抬升、流水切割、球状风化。花岗岩山地的石块与众不同的景观美感特征是由于内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3、比较分析溶洞与熔洞的形成机理与景观特征的异同。
  溶洞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溶蚀而成的。地表水沿着垂直裂缝向下侵蚀,经过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的发展过程,与地下洞穴连通,落水洞又称溶洞的地面入口。在洞穴形成的同时,洞内的堆积地貌也在形成,由于裂缝渗入的地下水中含有饱和的碳酸氢钙,当在洞顶露头后立刻分解。还原的碳酸钙在洞内形成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石瀑等。
  熔岩洞是喷发岩中较常见的一种洞穴地貌,与岩溶洞绝然不同,是经过物理过程形成的。熔岩溢出地表后,其表面冷却很快。当岩流还在流动时,其表面已经固结成壳。由于岩石导热性能很低,其内部可持久保持高温、流动状态。在岩流表面固结成壳时,内部岩流仍沿重力方向流向较低的地方。

  4、锥状火山群与熔岩台地的形成过程与分布规律。
  火山地貌与熔岩台地同属于熔岩地貌,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从地下喷发或漫溢出来,就地堆积所形成的地貌。
  火山分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典型的火山外形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锥形山丘,称“火山锥”。锥顶有圆洼形火山口,口下有一个与地壳深处岩浆相连,为内部物质喷出的火山通道。这种火山爆发方式称为中心式,即地下岩浆沿着地层深段裂的交汇处形成的筒形通道山涌、喷发、堆积,在地表形成火山锥体地貌景观。有的地方一座,有的地方几座,有的地方十几座或者几十座,形成壮观的火山锥群。
  熔岩台地地貌平坦开阔,这是裂缝式火山喷发方式下形成的熔岩地貌。岩浆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缝不断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喷出地表,在流动的过程中,覆盖了流经地区的地面,形成了广阔的熔岩台地。
  火山岩将活动主要分布在地壳板块的边界地带。板块边界地带是地壳的破碎地带,这里地下断层非常薄弱,称为地壳薄弱区。因此,板块边界是地壳深处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岩浆释放能量的首选地带,岩浆沿着岩层中的垂直裂缝上涌、喷发、堆积。火山锥与熔岩石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1] [2] [3] [4] 下一页


  5、讲述长白山火山群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景观特征。
  长白山火山群的形成历经了2500多万年的历史,经过两种喷发方式形成。在距今大约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区经历了4次裂缝式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了广阔的熔岩台地。在距今60万年至1500万年间,长白山区又发生了4次火山爆发,爆发方式以中心式为特点,形成以主峰白头山为核心的火山群。在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内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逐渐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天池。
景观特征:
1)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
2)是群峰顶部都具有淡黄色乳岩所构成的“山帽”,远望犹如盛开的莲花,近观淡黄的“山帽”与天池碧水相交辉映,美不胜数。
3)长白山峡谷中保留着大面积的罕见的熔岩林。

  6、对比分析桂林山水与路南石林景观特征的区别及成因。
  桂林山水是指桂林到阳朔沿漓江两岸的风光。这里以挺拔秀丽的中尺度的造型地貌—峰丛、峰林、孤峰为主,清澈的漓江水在植被密布的峰林中蜿蜒穿行,构成一幅秀美画面。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是石灰岩地表溶蚀地貌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他们展示着云贵高原从历史上的高原平原到现代山地景观的演化过程。
  路南石林为小尺度的山石造型地貌,是亚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形体高大,相对高度一般在20米左右,大约可达50米左右,山石挺拔峭立。远望如一片莽莽森林,近看却是一个个惟妙惟肖德奇特造型。成因有三:1)岩石中碳酸钙的纯度高,2)岩层的垂直断层节理发育,3)全年气温高而恒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降水丰沛。因此溶蚀作用强烈,地面分割破碎而制。

  7、中国黄龙自然保护区的石灰华地貌何以堪称位居世界之最?
  黄龙具有世界罕见的石灰华景观,这首先表现在石灰华景观类型的构成上。黄龙的石灰华景观,类型齐全,石灰华边石坝彩池、石灰华洞穴、石灰华台等一应俱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石灰华博物馆。其次表现在最具规模上。黄龙地表石灰华景观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喀斯特地貌之经典。其三,是石灰华发育的过程完整。黄龙景区内石灰华景观集中分布在黄龙沟、二道海等地,而他们分别处于石灰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期,给石灰华演变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现场。

  8、天坑、地缝同属于那种岩石地貌,其形成的内外因条件是什么?
  天坑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负地形,从形态上看是地面上一个巨大的坑洞,雄伟的峭壁如斧劈刀削般森然直立,围成坑洞的四壁,远远望去,好像大地对着天空长大的嘴巴。
  天坑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和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南方有大规模的石灰岩地层,长江以南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至1400毫米。当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沿着岩石的裂缝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坍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与地下长期的溶蚀作用下,漏斗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坑。
  与天坑共存的另一种奇特的溶蚀地貌是地缝,都以地下河与天坑相通。这种地形在小寨天坑和乐业天坑群都存在。与小寨天坑相通的天井峡地缝全长14公里,缝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地缝多为断裂带,破碎的岩石被溶蚀或被流水带走,从而形成峡谷。

  9、中国南方为什么能形成壮观的天坑群地形?
  天坑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和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南方有大规模的石灰岩地层,在距今约300万-400万年前的最近一次构造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石灰岩地层被再次抬升,强大的挤压断裂作用使地层中形成丰富的断层节理。长江以南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至1400毫米。当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沿着岩石的裂缝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坍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与地下长期的溶蚀作用下,漏斗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坑。

  10、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与外在条件。
  丹霞地貌 在巨厚的红色砂硕岩岩层山美国,由内外营力作用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多发育在降水量丰富的湿润地区。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最具典型,故得其名。方山顶部平齐,四壁陡峭,奇峰或似堡垒、或似宝塔、或似各种生灵;断崖绝壁赤如朝霞,壁上往往有沿层面发育的浅小顺直的岩洞。丹山碧水相辉映,其形态、色彩之美无与伦比。广东的丹霞山是面积最大、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地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1、雅丹地貌景观的形态特征与形成原因/
  雅丹地貌是在尚未固结成岩的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地貌。其形态特征表现为长长的沟槽陡坡地土墩相间分布。

  12、鸣沙山沙鸣的原因
  沙鸣的声响会因外界环境的不同,因沙粒运动状态不同而异。关于沙鸣的原因,比较集中的四种解释是:
1. 电荷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阳光照射下的石英沙粒会产生静电,带电的沙粒在外力作用,彼此摩擦发出的声音。
2. 共鸣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沙丘的构成状态就像一个天然的共鸣箱,沙粒滚动所发出来的声音在共鸣箱的作用下被放大。
3. 碰撞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声音是由于沙粒彼此碰撞而发出的。
4. 吐气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在夏日炎热阳光的烤灼下,沙层增温后,内部的空气因膨胀顺沙粒间隙向外排出,导致声响。

  13、山东济南市的72泉属于那种泉,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济南的72泉属于上升泉中的涌泉。涌泉是次下承压水的露头。含蓄承压水的地层均为倾斜呈楔状,含水层被上下两层不透水地层夹在中间,其中所含蓄的水就像在水管中一样,可以从高处流向低处。处于倾斜含水层低处的水承受着上部静水的压力,一旦低处的含水层暴露在地表,承受压力的水就会涌出地面,涌出水头的高度因承受的压力而异。只要倾斜含水层上部持续有水的补给,涌泉就不会停息。

  14、简述钱塘江大潮景观形成的原因
1、 天文原因: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是日、地、月间的万有引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于庞大的海水流体所产生的水面周期性升降现象。一年间,海水水面的升降现象存在着三种周期性,即日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一昼夜间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当月亮处于天顶或天地(即穿过地心另一端地面的天顶)时,海水开始上涨;当月亮处于地平线来年果断的天际时海水开始降落,此为日周期。一个月间有两次大潮和小潮。两次大潮分别出现在朔、望月日(即农历初一和十五),由于此时日、月、地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太阳的引潮力与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因此,高潮水面为全月最高点,称大潮,低潮水面为全月最低点,称小潮,此为月周期。一年有两次最大潮和最小潮,分别出现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此为年周期。中国农历的八月十八恰在秋分的前后,是最大潮发生的时节。
2、 地文原因
  海水注入杭州湾,那儿的钱塘江河口宽达100公里,但钱塘江在六和塔附近的上游,宽度却不足2公里。如此悬殊的河道宽度差异使潮波上溯受到约束,能来能够相对集中,潮差明显增大,是潮墙形成的重要原因。
  钱塘江位于长江南面,由于沿岸横向海流的作用,把长江泄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3、 气候水温原因
  根据中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活动规律,春分时节,雨带还停留在大陆南面的南海海面。钱塘江江水补给主要来源于流域区内的降雨,因此春分时节江水水量不大。九月后,锋面雨带迅速从北方撤回到长江以南地区。由于雨量的充沛,江水流量很大,江口也因丰沛的雨量而升高,向下奔腾倾泻入海的江水与倒灌的海水彼此顶托,这不仅更加助长了潮面升高的幅度,同时增加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气势。

  15、简述地表水体不同水色的原因
  水本身物色,自然界丰富的水色是由于它自身的物理性质、它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水生植物和水中所含的泥沙与矿物结晶体的颜色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纯净的水体对阳光的光波具有吸收和散射的物理作用,其对光波的吸收的强度与光波的长度成正比,散射的强度与光波的长度成反比。自然水体所呈现的色彩与其水深密切相关。当水体很浅,不足以体现它的得吸收与散射作用时,水是无色的透明体。当阳光射入较深的水体时,三原色中的红色光比首先被全部吸收。当时水色表现的是对剩余的两原色黄、蓝光波所构成的绿色系光波散射的结果,绿色的深浅度视水深由浅向深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黄色的光波被逐渐吸收、削弱的过程。当黄色的光波也被全部吸收后,水体散射的就只有蓝色的光波了。

  16、黄山云绝绝在何处,为什么黄山会形成如此绝伦的云海景观
  在黄山云、松、峰、泉四绝中以云海为首。黄山云海之绝,其一绝在其云量大,其二绝在云雾变换之快,其三绝在云日之多。
  云系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水滴与冰晶的结合体,水是云雾之源。黄山云日之多、云量之大事由于成云致雨的水汽来源充足。黄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东临钱塘江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到达黄山,黄山峰峦高耸,使暖湿气流受阻。当暖湿气流沿坡上升,与冷空气发生激烈对流时,水分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山区全年降水量多达2395毫米。黄山及其周围地区多湖、多泉瀑,山上植被茂密,这不仅对降水有巨大的含蓄能力,使之不致流失,同时,水面的蒸发、植被的蒸腾是当地大气中水汽补给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黄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与其特有的地貌结构和山体不均衡的受热密切相关。黄山峰岳林立、峰谷相间,由于峰顶与谷底地面白天受热增温与夜晚辐射降温的速度差异,产生山区特有的沿山坡滑升或跌落的山谷风。对于每一座山峰来讲都有向阳坡和背阴坡之分太阳照射下,阴阳坡受热不均,近地面大气运动速度不同,便产生山谷中横向的气压差以及压差作用下的气流运动。云雾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气流推动下,在山谷中飘移、变换。

  17、简述佛光的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佛光又称宝光,其景观为外红内紫排序的七色光环围绕着中心的人或物的影像,犹如传说中佛与菩萨“真像”的显露,又似西方人心目中宝石周围的光环。
  佛光是大气中光通过折射、衍射而形成的一种奇幻景观。在山区通常出现在观测者的前方或前下方。佛光出现的条件为:太阳的高度不大;观测者的前方要有云雾,天空晴朗无风,云雾层稳定;太阳、观测者与云雾层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观测者位于中间。此时,人投影在前方的云幕上,若云滴间的空隙满足了光波衍射现象发生的要求,奇观便呈现在观测者的眼前。光环的大小与云滴间空隙的直径呈反比关系,即满足衍射发生的空隙直径越小,光环的直径越大,反之越小。佛光出现的次数、光环美丽的程度,因云雾日的多少、空气湿度的大小以及大气的稳定程度而不同。

  18、简述蜃景的类型及其成因
  蜃景及海市蜃楼,是地面或水面景物反射的光线,在密度不同的稳定大气中传播,发生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幻景景观。
  蜃景分“上现蜃景”、“下现蜃景”和“侧现蜃景”等类型。“上现蜃景”和“侧现蜃景”是水面上空出现的海市蜃楼,成正像。“下现蜃景”是沙漠地带出现的海市蜃楼,成倒像。
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在垂直方向过水平方向上气温的急剧变化,空气密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就出现了它的影像,此即“上现蜃景”。当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急剧变化时,在实际景物的一侧就会出现一排它的影像与之同在,此即“侧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的下方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现蜃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9、极光现象的景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按极光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或称为弧状极光);二是有弯曲褶皱的飘带装的极光带(或称为带状极光);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或称为片状极光);四是像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或称为幕状极光);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或称为放射状极光)。当人类用太空的视角观察极光现象时,则呈现为环带状。
  极光是稀薄的大气层中产生的复杂的电现象。道理是,带电粒子撞击气体的分子或原子,使之获得能量,外层电子脱离。而离散的电子还要归回,当电子归回是,分子或原子复原就要释放原来所获得的能量,释放的能量以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发出,即显现出不同波长的光线。
高层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不同元素的气体受轰击后所发出的光的颜色不一样,因而极光就显得绚丽多彩、变幻无穷。
  极地上空撞击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带电粒子来自太阳活动放出的太阳风。,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荷电粒子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并使其沿磁力线飞向两极。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逐渐形成密集的粒子群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气、磁场和太阳风是极光形成的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20、对比分析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相比较于传统大众旅游发展速度快,无控制、短期行为的特征,生态旅游的总特征是发展速度慢,有控制,长远。传统大众旅游员工未经训练,常规宣传,强硬促销。以追求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以项目主导发展战略,未规划,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吸引大众旅游者。目的单纯,仅是为了享乐、放松,很少注意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大群体的旅游。而生态旅游员工训练有素,精神促销,且能教育旅游者。科学规划发展战略,近量利用原设施,就地取材。在保护的前提下,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并重。希望获得有深度的真正能够经历;追求身体和精神的挑战;希望于当地居民交往学习文化;适应环境,探索未知现象,避免走常规旅游路线。一般是不超过20人的小群体旅游。
  在传统的大众旅游中,旅游经营者和游客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管理方式上,以游客为主,不注重环境教育的宣传,交通方式不加限制。入住大规模的现在酒店,市场价格较低。而在生态旅游当中,旅游经营者、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共享利益,以保护为主,有选择的满足游客,寓教于游。尽可能的选择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大多选择小规模的、有当地特色的家庭式的小旅馆,市场价格较高。

  21、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建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进程使人类面对的自然遗产(有美学和科学价值的地质结构、地貌形态、生物种群等),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有历史、艺术、科学价格的文物、建筑群、抑制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现代化景观的发展,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传统的文化景观在迅速消亡。为了确定、保护和恢复全人类的共同遗产,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时决定建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凡被通过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其国家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均可申请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一经列入则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得到保护。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文章


中级导游考试自然资源问题答案
中级导游考试试题: 导游知识部分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