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05 13:29:4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症状。吴策线虫易于波及生殖泌尿系统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而布鲁线虫从不侵犯生殖泌尿器官。

  【病因】

  丝虫成虫虫体成线状,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者雌虫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间差别也甚小,班氏雄虫肛孔两侧有乳突8~12对,肛孔至尾端间可见1~2对乳突,马来雄虫肛孔两侧乳突4对,且肛孔尾无乳突。帝汶丝虫成虫较马来丝虫成虫略小,其雄虫肛孔两侧乳突数为每侧3~5个,常呈不规则的曲线排列,距离松散。雄虫长交合刺较小,上端横径较大,基部与中部较长。雌虫输卵管较大。

  微丝蚴系雌虫子宫内虫卵发育而成,自母体逸出后可停留于淋巴液中,但大多数立即进入血循环。根据微丝蚴出现于人体周围血液的时间,班氏丝虫可有三种类型:①夜现周期型:微丝蚴白天丛集在肺部毛细血管内,黄昏时开始出现于周围血液,晚10时至次晨2时达高峰,后逐渐减少至天明后消失。我国及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班氏丝虫属此类型。②昼现亚周期型:全日任何时间均可从周围血液查到微丝蚴,但以下午为最高。Buxfon线以东的南太平洋岛屿和孟加拉湾的一些群岛流行的班氏丝虫呈此类型。③夜现亚周期型:周围血液中微丝蚴多在夜间出现,日间也能查到,但白天查到的微丝蚴仅为夜间的20%。此型见于泰国西部北碧府地区。上述3型的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在形态上无明显区别,但各以不同的蚊种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日本、朝鲜南部及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马来丝虫也为夜现周期性,周围血液中微丝蚴高峰出现时间为晚8时至次晨4时。分布于马来西亚西部、印尼及菲律宾沼泽森林区的马来丝虫则呈夜现亚周期型。帝纹微丝蚴具显著夜现周期性,出现于周围血液的高峰时间为夜晚9点至次晨3点。

  微丝蚴出现于周围血液的周期性发生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宿主的生活习惯(活动、睡眠)和生理状态(体温、呼吸、血中含氧量、血糖量等)以及某些药物(如海群生、氯丙嗪,抑制或兴奋迷走神经药物)皆可影响血中微丝蚴量和周期性。

  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的区别点见表11-54.

表11-54 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染色后) 244~296×5.3~7.0μm 177~230×5~6μm
体态 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隙 较短,长度与宽度相等 较长,长度为宽度的2倍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不规则,大小不等,排列密集,常互相重迭,不易分清
排泄孔 较小,排泄细胞在排泄孔旁 较大,排泄细胞距排泄孔较远
g.r2~4细胞 G细胞较小,形状大小,与R2~4相似,两 G细胞较大,与R2~4距离较近
肛孔 小,常不显著 较大
尾部 后1/3较尖细,无尾核 自肛孔后突然变细,有二个尾核,前后排
列,尾核处膨大

  帝汶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颇相似,均具鞘和两个尾核。微丝蚴体长265~323μm,宽6.4μm,头隙长宽之比约为3∶1.体核大,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虫体长轴平行,排列紧密,互相重叠。尾部单排体核数目较多,一般为5~8个。肛孔显著,自肛孔后虫体突然变细。尾核较马来微丝蚴者为小,弯曲较柔和。

  班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

  1.蚊体内生活史 当蚊虫叮蜇丝虫病患者时,微丝蚴即被吸入蚊胃中,多数在胃内被消灭,部分随蚊的排泄物排出,剩留的微丝蚴进入胸肌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移行至下唇。发育时无增殖,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班氏和马来微丝蚴发育成感染期幼虫时间分别为10~14和6~61/2天。

  2.人体内生活史 蚊虫再次吮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自蚊下唇逸出,迅速侵入附近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根据动物实验,感染自接种感染期幼虫至微丝蚴出现,在班氏和马来丝虫分别为半年左右和2~4个月。丝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0~15年,个别有更长者。微丝蚴在人体内寿命估计可存活3个月~2年。

  【流行特征】

  (一)流行情况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极广,见于东半球自北纬42°至南纬28°之间和西半球自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广大地区,包括亚、非拉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在亚洲本病分布于东南亚、南太平洋海域、日本、朝鲜和我国。马来丝虫病的流行仅限于亚洲、帝汶丝虫病限于小巽他群岛。

  在我国北起山东、河南,南至广东、广西,西至贵州、四川,东至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1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丝虫病流行。除山东、台湾两省是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外,其余地区均有两种丝虫病同时存在。

  (二)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两种丝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除夜现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有猴、猫等动物自然感染作为传染源外,班氏丝虫和夜现周期型马来丝虫虽可造成实验动物感染,但无自然动物贮存宿主。

  (三)传播途径 丝虫病系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淋巴丝虫病的媒介蚊有按蚊、伊蚊、库蚊、和曼蚊。我国的班氏丝虫主要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乏库蚊,其次为多种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帝汶丝虫的中间宿主为须喙按蚊。

  (四)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易感。血中微丝蚴阳性率和体征皆随年龄而增多,分别于21~30和30~40岁达高峰。

  (五)流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环境卫生差等适宜于蚊虫的孳生、繁殖、以及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本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班氏丝虫病流行呈现地方性和季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有的为流行区,有的为非流行区:甚至在同一流行区内各村镇之间,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可有很大差别。流行区的感染率在30%以上、20~30%、5~20%和5%以下者分别称为超高度、高度、中度和低度流行区。



相关文章


临床执业医师辅导:骨筋膜室综合征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