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一节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09 11:51:3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

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员,群体对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发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群体中与其他人交往和接触才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与个性。那么,个人与群体建立怎样的关系结构,怎样把自己归属于学校或班级群体,从而意识到自己属于社会;反过来,社会怎样对个人发生影响,社会目标和社会观念怎样传达给个人,这都不能离开群体。同龄人群体在青年心理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群体的规模、结构与动力特点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都需要研究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群体心理的含义与特点

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

这个定义说明一定数量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一系列的接触和相互作用发生了直接的、稳定的信息沟通与情绪联系,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另一个成员的观念和印象,都能以某种方式对其他成员作出反应,因而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往往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维持一定的心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群体的某种价值、规范系统和角色结构,群体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社会心理性质。研究群体心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更多地结合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来进行探讨,才能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其特点如下。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与目标,并围绕这个相同的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把个人的成就、努力和发展与群体联系起来,逐渐意识到自己归属的重要性。个人的动机、情绪、归属感的强度是区分群体内部一致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个人的活动中有许多目标,这些目标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才能实现。

(2)每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使群体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它的结构形式有交际结构、偏好结构、领导与从属关系结构、情绪结构与职能结构。从这些形式中,一方面可以划分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依从关系、附属关系、合作关系与互助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划分出群体内部联系的性质,一种是直接的联系,其中包括好恶之感、接受别人影响的程度、与他人是否心理相容、是否积极交往;另一种是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活动的共同价值和目的结合起来的,从而根据这个指标把群体分成一定的等级,如松散群体、联合体、社团和集体。

(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在群体中为了制约各个成员的活动,就需要用某种规范进行调节。群体规范的内容,既包括带有普遍意义的规范,也包括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规范。同时群体成员对这些规范产生一定的态度进行评价,接受一些规范,不接受另一些规范,这表明规范与价值或态度是否一致。群体中每个成员接受这些规范的程度,个人是怎样接受群体规范的?有些成员在多大程度上不遵守这些规范?查清这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了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心理倾向,如舆论、情绪气氛、士气和对价值的态度,群体心理所反映的,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价值、态度、情绪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个体心理离不开群体心理,群体心理脱离个体心理则不会存在,这是研究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

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各种类型的大小群体如班级、小组和社团,都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群体心理的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有组织的交往系统进行活动的正式结构;另一种方式则是学生通过自发活动而形成的非正式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学校群体心理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中越来越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

群体是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社会化的目的不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还要以这种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准则。大学通过群体活动有两项任务:一项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学校群体对他们的期望和履行这些行为规范的条件;第二项任务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与具备群体期望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指导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活动目的的社会性水平,获得大学阶段所必需的社会性。青年人的相互交往是获得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有些信息不可能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而这些信息对青年人的生活与发展又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学校群体生活,大学生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从一般性的个人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协同活动,从维护个人的权益到服从集体利益,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群体利益结合起来。在同龄人相互平等的原则基础上,保持个人适当的地位,培养群体生活所必需的交际品质。群体生活中的竞争性与适应性也是学校生活的一个特殊的因素。

(二)群体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是在群体成员的互相交往中发展个性的,交往能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品质,从别人的行为表现作出比较与评价,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也离不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群体,并从这个群体汲取活动的价值定向、理想和兴趣,这个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参照群体。当个人把自己的行为用参照群体(如班级、小组、社团等)的观点与价值取向加以比较与检验时,就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标准,由此就可以按意义的重要程度,定出一个个性发展的标准数列。如果这个标准数列与主观估计的数列完全一致,就得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否则,就出现了发展中的内在压力,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都可能产生个性发展的冲突。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都力求达到与群体的期望评价相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决于群体发展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1)群体发展的第一种水平,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目标为部分成员所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群体目标是对别人有约束力,而自己则处于支持者的地位,目标还没有成为发展自己个性的内在要求;群体成员的思想动机极为分散,而动机本身又是互相矛盾的。

(2)群体发展的第二种水平,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成员都接受群体的共同目标,个人利益与共同的利益结合起来,各种分散的动机逐渐一致起来,符合共同利益的动机居于主要地位;但目标统一的程度和接受的程度还不稳固。

(3)群体发展的第三种水平,则是在第二种水平的基础上克服了由目标和个性发展引起的矛盾,重点放在个性的进一步的完善化,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群体的目标与要求成为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自觉地掌握集体的规定和评价标准,提高了符合集体利益的社会积极性。

(三)了解群体心理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教师的工作既要与个别学生接触,还要与不同的群体接触,并按照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不同动机的学生和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健全地组织起来,使分散的个人与小组围绕着班的共同目标活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分析班级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使各方面的力量互相补充,维持班集体方向的一致。如果个别学生或小组与班集体不一致,那就要设法协调群体内的正式与非正式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消除矛盾,维护群体内部结构和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影响与控制群体心理。

一个群体从建立到成熟,一般经过六个阶段。第一是定向阶段。各个成员之间互相交往,初步了解彼此的知识、能力与性格,探讨群体目标,制定活动的计划。第二是冲突与挑战性阶段。同学之间的冲突在新的情境中的表现是互不信任、怀疑、试探,把过去群体生活的不愉快和问题带进新的群体,对职权分配与领导结构有不同的看法,考虑如何建立一个相互适应的群体结构。第三是内聚性阶段。这个阶段是在解决了冲突和挑战之后,群体成员接受初建的职权结构,相当一部分成员感到满意,对共同目标有一定的理解。第四是迷惑阶段。群体成员自己对于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的适应与感受迷惑不定,有的同学感到适应不良,有的同学努力维持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是醒悟阶段。这个阶段逐步认识到群体潜力发挥的可能性,有些同学企图通过讨论研究群体组织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沟通;有些同学则躲避这种沟通,而分裂成几个小群体,减少了对群体的依赖。第六是认同阶段。群体成员之间经过讨论有了基本上共同的看法和目标的一致性,群体期望与各个成员的期望渐趋一致,群体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弹性,组织内的结构转向任务的执行,因而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教师就是沿着这几个阶段所表现的群体心理特点来进行工作的。



相关文章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六章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四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一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八章第四节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