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0:09 11:51:4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十一章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就一门课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变化来说,根据某些学校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规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基本上依靠教师指导和学生逐步理解与掌握的阶段、相对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基本上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和创造性的学习阶段。

第一个阶段:依靠教师指导和学生逐步理解与掌握的阶段。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参考书的阅读,掌握重点、难点,主要是经过教师的讲授与启发才能逐步理解。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上课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现行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一般规定,工科四年制2 500学时左右。五年制3 000学时左右。理科2 600~2 900学时左右,文科2 200学时左右,课内周学时,一般规定为18~22学时,课堂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听课时,怎样抓重点、画线段、作标记、提问题,怎样理解听讲或参考书的内容,是否摘记论点和论证方法,是否借助于图表或图解的帮助,以及怎样预习和复习,都是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更佳效果的重要条件。

就记笔记这种形式来说,当然,把学习活动简单地归结为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这是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记笔记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条件。

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记笔记的能力,运用好这种技能,是有关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记好课堂笔记,可以加强信息的贮存,提高思维能力。课堂笔记能起“数据库”的作用,把各门课程分门别类的资料,按性质和条目理顺与归类。课后整理,有利于依据学习目的定向积累,摘记重点、难点、疑难问题,提供回答问题时思考。

第二,记好课堂笔记,可以把所学的本门课程的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并与其他有关课程的知识相结合,通过归纳整理形成清晰的思路,组成专门化、综合化的知识网络。

第三,听记结合。初入大学时,听课带有中学的习惯,机械地抄记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因此上课时顾了听,顾不了记,有时遗漏重点,有时头绪不清。根据我们的调查,听课时完全能够和稍能边记边思考的占56%,一般占26%,较差占11%,不能的占7%。大学课程由于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名词、概念、术语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边听、边记、边思考,要把听、写、看、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记笔记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教科书中有详细内容的,可着重理解和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的解释、论证与应用,或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在证明定理、推导公式时,注意教师的思路与方法。有的课必须摘记教师讲述的主要问题、论证的层次与系统。我们在部分学校调查下课后整理笔记的情况,发现整理者占5%,部分整理者占19%,有时整理的占35%,很少整理的占24%,不整理的占17%。课后整理笔记时,也要因课而异,主要是理顺关系,找出问题,继续把听课时的思维活动深化一步。培根说:“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通过整理笔记,精心采集,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个阶段:学生大体上能够阅读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但还缺乏深一步的钻研能力,教师的讲解仍起重要作用。这个阶段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加深理解和提高阅读速度。

听课与阅读教材都必须理解,理解了的知识才容易记住,因为理解能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关系。学习的记忆效果与理解有密切的联系,有的人对学过的内容迅速地遗忘;有的人基本上能比较完整地保持;有的人学过后经过一段时间回忆的效果比即时回忆的更好。这说明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学习影响记忆效果。根据遗忘的规律来看,遗忘的速度很快,大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后的3个月,几乎遗忘所学知识的一半,在17个月后仅能记得这些知识的24%。学习后几个月内如果和这门课程的主导观念相联系时,能保持学习材料的70%。而听课后被曲解的逻辑信息占再现材料的12.4%。这说明理解的重要性。例如,有一个中文系学生通过精读博览,对他的理解方式是这样描述的:“就拿学习古汉语来说吧,对于老师讲授的《古汉语》课本(王力主编),我是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四吟;碰到不懂的字、词、句,就用铅笔画出,等查阅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弄懂后,再用橡皮擦掉,这样疑难之处就不易滑去,而能逐一解决。”(《大学生谈学习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帮助理解的方法,一般采用图表、摘记论点、注意论证方法、坚持思考、改进学习方法和写读书心得或体会等。根据我们对七所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摘记论点或论证方法的占61%,少记和不记者占18%,用图表帮助理解的占48%。对复杂难懂的教材运用思考的占21%,主要靠讲解和等待讲解的占26%,有52%的学生两者兼用。就调查学校的总体来看,约有1/5的学生能够经常运用思考,而分别从各个学校的情况来分析,最低的只占3.04%,其他在8.11%~16.07%之间。写读书心得是进一步思考问题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不写的占32%,经常写的占13%。这说明二、三年级学生还不经常利用这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

第三个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学生能独立地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独立地钻研问题,概括地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独立地进行实验。但掌握得还不够巩固,不够熟练,只是基本上进入了独立学习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因为使用辞典、卡片和阅读参考书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钻研问题和开展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积累知识、学会独立分析,从各种材料、观点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根据我们对七所大学八个系的学生的调查表明,能够结合课程阅读参考书的达44%,较差和不阅读的占23%,使用辞典和阅读资料的约占40%,基本上不使用、不查阅资料的占27%,有时使用或查阅资料的占33%,后两者合起来占60%,认真使用卡片摘记读书资料的占10%,基本上不使用卡片的占49%。这说明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还有待扩大吸取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指导他们使用辞典、卡片和阅读参考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例如,中文系的一个学生说:“在精读清人吴楚材、吴调候编的《古文观止》时,我特别用心。这本书的注解很少,我每读一遍,都要参考其他多种注本,互相对照。……借助《辞源》《词诠》等工具书,把古文一字一句翻译出来,誊写在笔记本上。……有时为了正确地翻译一个字或词,就得翻好几本词典,问好几个老师。”(《大学生谈学习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大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使用无主题卡片,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比较好的内容摘录下来。大学高年级学生一般使用主题卡片,按问题或研究项目作摘录卡片。摘记卡片时,一种方法是记大意,一种方法是抄录原书。有的学者认为抄录原书比较好,因为对原书的理解是随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作家姚雪垠说:“做卡片既是读书的一个方法,也是研究学问、搞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自学》,1985年第4期。)

第四个阶段: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掌握了有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之后,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互相沟通,在自觉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把力学、物理学的一些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或习题,不仅能熟练地掌握运算方法,而且能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总结。这样就具有了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的创造性。

根据成都地质学院1985年对物探系73人的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

(1)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等,38人,占52.1%;

(2)压缩内容、抓重点、讲难点的讲座式,25人,占34.2%;

(3)自由听课、实行开放式教学,3人,占4.1%;

(4)其他,7人,占9.6%。

这项调查说明教学方法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创造性思维从两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表现在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掌握知识的灵活性上。

获取知识的速度和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学习的程度越好,掌握知识的速度越快,运用知识越灵活,越能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在新的条件下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在学习的较低水平,依靠外部的指导较多,获取知识的速度较慢,不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独立的概括和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法。创造性思维也会受到以往经验的障碍和思维的惰性的影响。思维的惰性是一种习惯性或刻板性的操作,它使思维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方式,以致不能使思维活动从一种动作向另一种动作过渡。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式学习,用不同的问题和认识性课题,让学习者独立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选择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然后论证、观察、分析结果,探求法则或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创造性思维或运用发现学习,不在于教学过程中有无教师的指导或讲授,也不在于教师讲授的分量有多大,重要的是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否知道完成学习任务所经过的步骤。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可以使学习者更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持久地保持所学习的概念与原理。

发现学习法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所进行的步骤如下。

(1)先处理具体材料。把学习资料或材料交给学习者,要求他们找出这种材料的结构模式,运用归纳思维进行探索。

(2)介绍或学习概念。引入清晰而准确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与第一阶段的探索活动联系起来。

(3)综合、应用推广。综合本课题若干主要方面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例证或问题上,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任务,扩展、推广和检验所学到的知识。

这与讲练学习法,先学习概念或公式,再处理具体材料,然后推广的步骤有所不同。但用什么方法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也要注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经验因素,注意调节与控制个人的心理过程,这叫做认知策略。

第二,表现在知识迁移的广度上。

影响创造性学习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知识、技能,对在另一种情境下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如果先前在一种情境中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在另一种情境中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起积极作用,这叫做正迁移。如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再学习拉丁语、俄语或法语,在语音、语法、字形书写、句子的阅读方面有迁移作用,因而能顺利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这种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先前在一种情境中学习的某种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起阻碍作用,不利于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这叫做负迁移。如同时学习的两门外国语在语音上的干扰。有时前后学习的两种知识在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起负迁移作用。

学习迁移的关键,不在于前后学习的知识能否发生迁移,而在于能迁移多少,迁移的广度有多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最大、最广的迁移。运用创造性思维能获得对新情境的更广泛的迁移。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种。

(1)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透彻地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2)对概念和技能进行概括。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它能够使我们把一般的概念或原理运用到各种情境中去,而不必对每一种特殊的情境重新学习。概括的基础是分析,提高分析能力是概括化的重要因素。

(3)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也叫做学习定势,它对以后的活动发生积极的影响或干扰。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包括应用知识的意向、信心和紧张性等。

(4)注意原理的应用,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实践,对各类复杂因素进行区分和辨别。

(5)学会如何学习,对于所学的概念原理或技能,在各种变换的条件下去运用,不断地发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或工作方法。



相关文章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二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三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四章第一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二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八章第四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八章第一节
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