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盛名背后的隐忧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07 17:20:0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随着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就成了社会关注最多的话题。为此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舆论认为,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进入了“中国制造时代”。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心安理得戴上世界“制造基地”高帽的同时,中国制造业自身存在的顽疾,正在黯淡其世界“制造基地”的光环。

  一、核心技术缺乏:无法排遣的痛

  在繁华纷呈的“中国制造”表象背后,缺乏核心技术成为国人心中无法排遣的痛。中国民族产业技术水平低,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来是不争的事实。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设备、技术、市场基本上掌握在外资手中,中国所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从总体上看,我国一些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事实上,中国正面临着怎样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而不是生产加工中心的严峻挑战。

  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基础并不稳固。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不过是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培育中国民众对企业的亲近感,并缩短通关时间、降低运输费用,以及绕开各种各样的进口壁垒。中国制造业实际上并未从跨国公司的这种战略转移中得到多少实惠,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需求约束生产明显的形势下,庞大的制造能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根本就称不上优势。

  二、无奈的成长怪圈

  当年日本制造业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引进伴随着重大的自主创新。不在少数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遵循一个无奈的成长定式:通过一家外国公司引进新设备制造新产品,数月之内,无数当地的制造商也开始仿制,价格随之下落,于是外国公司开始寻找新市场,并逐渐向海外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基地”应该既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相当份额,也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同时还要拥有一大批在世界同类产业中的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以其具有竞争力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的占有等,在工业品制造和交易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条上,我国的企业只摇荡在中低端。中国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并且从中国的经济体制、制造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来看,这种情况短时间没有改善的可能。建造世界“制造基地”,涉及到产权、所有制、技术进步、管理、劳动者素质提高等问题,这项系统工程触角很多,关联性很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多路要走。衡量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是用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还是用利润指标?或者用能反映制造业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产品或原材料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实际情况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用何种指标,中国与世界“制造基地”的距离还都很明显。“世界工厂”如果不是国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就是国外少数经济观察者的一己之见,还缺乏足够的根据。

  20世纪,美国制造业产值也占世界的二成以上。而中国第二产业产值(含建筑业)目前只占世界份额的6.5%,还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更何况“中国制造”中外资的比重过大,增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

  三、国际地位不稳固,优势难以持久

  由于体制性约束,中国目前在制造业上的优势还难以持久,甚至有弱化的趋势。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有三:一是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二是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三是广阔的国内本土市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就会水涨船高,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势必会随之被弱化。中国制造业如果要保持对外资的持久吸引力,必须发展形成其他优势来弥补。

  中国引人注目的低人力成本和高生产率左右着全球制造业的投资决策。但是,中国走向成功的同时,它最重要的制造业集中地区&.#0;&.#0;&.#0;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成本开始上涨了,这些地区投资的低成本优势已有弱化信号。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要对比成本、生产率、与供应商和最终市场的距离以及几十种其它因素。在大部分对比中,中国制造业的排名都遥遥领先,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熟练工人、充足的供应商、潜力巨大的最终市场。然而,汇集所有这些因素成为理想制造基地的最佳场所逐渐在中国“珍稀”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熟练工人、尤其是管理人员供不应求,受过训练的中国本土经理人更难找了,留住他们的代价也更高了。据飞利浦公司称,在过去4年中,它在中国的工资成本每年增长8%以上。在通常的经济增长中,本币贬值会抵消一部分成本的增加,东南亚国家就普遍存在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贬值率大于工资增长率的情况,从而使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而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使工资的增长只能从利润中分割。

  在制造成本优势难以持久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整体交易成本在逐年看涨。因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制度上还存在很大缺陷,政府监管中还存在很多计划经济的方式。有些市场还没有建立,即使建立起来的,有的也很不规范,导致经济活动的相关成本增加。

  四、“价格联盟”难成气候

  很多企业都试图通过价格联盟来维持价格的稳定,但事实的发展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价格联盟最终只会导致企业丧失竞争优势。那么,还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吗?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来改善。因为为了扩张企业的市场销量,多数企业将销售战线拉的很长,但并没有很好地控制这一过程,其结果就是生产、销售以及管理成本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人数的增加,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员工人数的扩张,给企业的招募、考勤、培训、薪资以及绩效等方面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往往会陷入打卡、考勤、算工资等琐碎却又不可避免的事务性的工作中去。而为了更好地管理员工,企业又不得不增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数,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无限拉长的销售战线,生产、采购、物流等供应链方面的管理成本也越来越难以控制,造成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销售成本提高,库存增加,运营费用增加,资金周转不灵等不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不断挑战,降低成本就成为中国企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个降低成本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为此带来了契机。

  五、周边近邻跃跃欲试

  目前,中国仍是国际投资者的理想选择,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保持在相当的水平;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劳动力的争夺就愈益强烈地推动成本上涨。上海目前的人均收入比泰国、菲律宾和印尼要高,与马来西亚差不多。尽管如此,跨国公司不会改变最近几年的模式而转移到东南亚,但会促使它们保留在东南亚现有的业务,或是在进行新的投资时考虑该地区,特别是如果东南亚国家能够按照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形成一个拥有5亿消费者的统一市场。

  新加坡是东南亚发展程度最高的中心,它正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其邻国的廉价劳动力,作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另一种选择。一衣带水的印尼小岛成为以新加坡为总部或研发中心的公司的廉价厂址。在中国制造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即使中国市场有吸引力,谨慎的公司也会把全部资金分散,而东南亚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场所。

  在今后若干年里,世界关注的焦点仍将是中国,但东南亚各国尚未失去机会。显然,这是悬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头顶的一个变数。



相关文章


如何利用好普惠制
谁来承担延期付款信用证的风险
2006年报关员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全真模拟试卷精选(七)
许可证的批文代码和批文名称列表
“中国制造”:盛名背后的隐忧
2006年报关员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全真模拟试卷精选(八)
特殊贸易结算方式介绍
2006年报关员资格考试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全真模拟试卷精选(五)
外汇名词解释汇总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