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哈萨克族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27:2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哈萨克族,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新疆北部。四周由天山、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山等山脉环绕,中间是准噶尔盆地和伊犁盆地。伊犁河、特克斯河、额尔齐斯河、额敏河和乌伦古河等纵横交错,高原湖泊点缀其间。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温差分明。盆地周围的群山,是良好的夏牧场,河流两岸和山谷丘陵,是适宜的冬牧场。绝大多数哈萨克人世代在这里从事游牧,少数人也兼事农耕。过去,人们很少经商。但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不少人已开始步入活跃的经济领域。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字。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贵伊犁马的故乡,也是新疆细羊毛、阿尔泰大尾羊的主要产地。用马肉灌的腊肠,马奶酿制的马奶酒,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肉制品和饮料。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   

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阿肯”就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演唱者。哈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民族乐器“冬不拉”可弹奏出多种优美曲调。  

诚挚好客重礼仪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这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季节与草场情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场宰杀一匹马驹。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满意。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接过羊头,要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然后,自己随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座一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酒。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慢性病。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助食的极好饮料。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纯朴 、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阿肯”弹唱   

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尤其发达、普及。其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民歌、谚语、格言等。众多的作品既不是出自某个时期,也不是完成于某位作家这手,而是在人们一代又一代相继传颂过程中不断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专门收集、加工、承传演唱这些作品的民间艺人也就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哈萨克草原上广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阿肯”。   

“阿肯”的活动,主要是将民间的文学创作收集起来,加工提炼,使之完整化,到民间演唱,表演形式往往是怀抱一只“东不拉”琴,在人群的拥簇中边弹边唱,因而,“阿肯”也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和东不拉琴手的通称。   

为了宏扬哈萨克族这一传统的优秀文学艺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的哈萨克草原上,每年夏秋的黄金季节,都要举行各种规模的“阿肯弹唱会”。届时,方圆数百里内的牧民,都会骑马、架车,赶来助兴。由各部落推选出的阿肯们,纷纷登台亮相,竞技表演。一段段动情感人的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诗歌,一曲曲响亮悦耳的东不拉琴声,使听众时而屏息静聆,时而欢声雷动。这种演唱会同时伴有赛马、摔跤和其它娱乐活动以及物资交流,时间有的要连续数天。使往日静谧的草原,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调驯猎鹰   

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既是畜牧业的行家,也是捕猎能手。他们传统的捕猎武器,除猎狗外,主要是猎鹰。每当冬季出猎,剽悍的哈萨克猎手,身跨天山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在猎犬的前呼后拥下,放马奔驰于山林草原上,每次行猎,必会有所收获。而所得之物,不论是黄羊、狐狸,还是野鸡、野兔,都要归功于灵巧勇猛的猎鹰。   

鹰,是一种猛禽,让它听从猎手的指挥,必须有一套驯服的办法。   

牧民们用网、套等工具将山鹰捕获后,首先要做一皮面罩蒙住鹰头,使它看不见东西,然后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扯动这根吊着的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就这样连续数昼夜,鹰被弄得神魂颠倒,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这时,要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然后给它饮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约半月之后,鹰逐渐得以驯化,再开始喂食。喂食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饥饿许久的猎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吃饱。这样反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至此,室内调驯结束,再到室外。室外调驯,要先把鹰尾的16根羽毛用线缝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或捆着肉的狐狸皮作猎物,让它由空中俯冲叼食。这样驯练一段时间,再拆去尾部的线,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长绳,像放风筝似地让它去捕获猎物,待熟练后,可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不能取掉。因为它一旦要飞跑,绳子还吊在空中,猎手骑马容易追到。正式放鹰捕猎时,鹰食适中,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捕猎功能。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风物杂谈:糖葫芦的来历
少数民族文化--哈萨克族
风物杂谈:茶、禅、佛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