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长沙皮影戏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51:2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长沙皮影戏形成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浏阳、望城、宁乡等地。
  长沙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弹唱的艺术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别: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节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
艺人在演这些散句时,必加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秩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  
  解放前,长沙庙宇甚多,大庙及会馆都建有戏台。在这些地方,长沙皮影戏常演寿期戏,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等。另外,在街巷乡间,如某家失火,就演两本影子戏以谢火神;农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农闲时,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个屋场连一个屋场,连续演一个多月。
  由于长沙皮影戏制作和演出简单,戏中内容又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目前,长沙地区尚存皮影戏班100来个,艺人400人左右。
  
据稗史所载:
  “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 据此记载判断:当时虽仅有“影”,尚不足以称“戏”;但“设帐张灯”的方法,则显然已是“影戏”之滥觞。“设帐”,即差似今日影院之银幕;“张灯”实无异于今日之有放映机。从“皮影戏”到“电影”,时代虽相距在千载以上,但渊源有别,在形式上可以说百分之百是一脉相承的。
  
  “皮影戏”萌芽于北宋时期。
  据《都城纪胜》一书指出: “凡影戏乃京师人初素纸雕簇,人物禽兽,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伪参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也。”
  《都城纪胜》是北宋时“耐得翁”所著,他的文中有可注意者两点:
  其一是“初以素纸雕簇”,大抵与“走马灯”的情况相似;之后才以“彩色装皮为之”,从“纸影戏”进展而为“皮影戏”,形式上就更为相像了。
  其二是提到“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可知那时候的“皮影戏”,不仅有人物动作,并且还有说故事的“旁白”;也就是“皮影戏”与彼时开始流行的“宋人话本”,实际上已经互相配合,结成一体。
  “皮影戏”之萌芽于北宋京师,除了上述的记载之外,另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有较具体的叙述。他说:“崇观以来,在京师瓦肆的技艺,计有童十五、赵七、曹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大姐、丁义、瘦吉等弄皮影戏。”
  《东京梦华录》是宋室南渡后追忆汴京文物制度盛况的作品,上面一段记述,连到“皮影戏”演出者的姓名也斑斑可考,此一资料实在非常珍贵,它使我们知道:北宋时期的汴京,已有不少“皮影戏”的独立制片家了。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民族风情: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大观
地方文化:山东人的喝酒规矩
风物杂谈:故宫四大为什么
风物杂谈:二人转的发展历史
地方文化:长沙皮影戏
诗酒与伴—金元明清诗词与酒
风物杂谈:酒与吻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