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36: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毛南族,现有7196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菜牛都是围栏圈养,牛圈干爽、避强光、很清静,夏防蛀虫,冬防受冻。对刚入圈的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这是圈养阶段。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 0 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 0 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阶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给大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经40多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待膘满肥壮才宰杀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红色,瘦中夹肥,层次分明,鲜嫩纹细,肥而不腻,煎炖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羊肉中的上品,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传说,毛南族特殊的饲养菜牛法,是由他们所崇信的善神“三界公”传下来的。三界公小时家贫,为人放牛度日。他有给牛划地为牢的本领,牛在他划定的圈内吃草,他自己去砍柴,两不误。某日他砍柴时巧遇仙人下棋,顿时入迷。仙人们吃蟠桃时分给了他一块,并邀他同回仙山。途中三界公见一山泉,脱口说:“此泉好洗牛肚涮火锅”,仙人们认为他凡缘未脱,令其回家。仙界一日,人间多年。他划圈放牧的牛已成了一大群。经观察,三界公认定了好几种牛爱吃的草,从此便配以精料,改为圈养,并传此法于乡亲。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为了美观,他们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鸟虫鱼等图案。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出售一般都很抢手。  

  石雕艺术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墓的雕饰上。在毛南族地区的凤凰山有个古墓群。这里的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扬鞭催马、姜太公柳荫垂钓、儒生窗前著书,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龙盘绕,柱础上有花卉动物装饰。墓顶有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有的高达4至5米,仿佛是给活人建的宅第。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宝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  

  毛南族石匠艺人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用心琢磨,反对粗制滥造,图快省工。老师傅们要求徒弟每天凿下的石粉末不得多于一牛眼杯,否则所出的活不能列为工艺品,可见毛南族石雕工艺品的精美细腻。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文化--怒族
少数民族文化--锡伯族
少数民族文化--普米族
少数民族文化--布朗族
少数民族文化--毛南族
少数民族文化--仫佬族
少数民族文化--俄罗斯族
少数民族文化--土族
少数民族文化--拉祜族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