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哈尼族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37:3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952 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梯田文化  

  在起伏连绵的云南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上百级的“田山”从山脚顺着坡势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在高山峡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哈尼人创造总结出一套种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去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通过水涧沟渠引进梯田。初春,梯田里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三四月,层层梯田,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初秋,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形成色彩斑斓的“梯田文化”。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先不看相貌怎么样,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要是他打埂、铲堤、犁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自然会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们美不美,也不尽看模样,要看她会不会在梯田里做活计。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般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渠田块的入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在哈尼族的寨边,就可望到银光闪烁的水田,田中有游弋戏水的鸭群。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稻田里养鱼。每年阳春三月,谷秧栽下之后,人们便把鱼苗投入水中,让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与收割水稻的同时,白花花的鲤鱼一箩箩地进入哈尼族的家中。或炖或烹或腌,成为哈尼族一举双得的美味佳品。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客人来,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景颇族
少数民族文化--傣族
少数民族文化--白族
少数民族文化--哈尼族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