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6:42: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之称。景德镇是我国陶瓷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享有瓷都之誉。郭沫若1965年在一首诗中写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春秋时属楚地,秦统一中国后属九江郡,汉改属豫章郡,三国时属吴;东晋荆州剌史陶侃曾“擒江东寇于昌南”,遂于此地设镇,曰新平镇,意为新近平安之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镇置县曰新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据《郡县释名》:“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故称浮梁。因镇治所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又因此地镇民多以陶为业,故又称陶阳镇。 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北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瓷器。”(《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由此得名。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烧造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首先是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蓝釉,是熟练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单一的影青釉和单一的刻划花装饰的局面。
  
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官府用瓷。为了保证御窑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使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队伍和瓷业生产规模都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极好的写照。明代的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此时的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制瓷业的高度技术水平。景德镇明代瓷器既有釉下彩绘又有釉上彩绘,还有釉上与釉下相结合的斗彩,将我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初,随着封建政权的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顺治二年手工业“匠籍”的废除,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清代前半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正式恢复到乾隆中叶,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采,高低温颜色釉“精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乾隆的青花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绚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此时,景德镇瓷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逐渐萎缩衰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瓷业才重新焕发青春,又走向繁荣振兴之路。

  
二、

  瓷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古代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在人类历史源流中,陶器的出现,并非某一地区先民的独创,它是史前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而瓷器的发明,历史已经证实,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到东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瓷器已经脱胎而出,自它问世以后,我国由南到北相继出现了烧瓷的窑场。
  
景德镇开始制作瓷器以前曾有过制陶阶段,“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浮梁县志》)。据清人蓝浦《 景德镇陶录》:“(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可知景德镇于南北朝时的陈朝便有了瓷业烧造。根据目前发现的古代窑址和出土实物考察,景德镇至晚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烧制。景德镇制瓷业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创造者,但却以集大成者的风姿,以高度的瓷业成就,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瓷器烧制方面考察,主要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三个方面。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地方文化:宁都民间马灯舞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庐陵风物照江天,文化耀古今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