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7:35:0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泥泞外滩:纤夫行走的小道

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

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时期的外滩:美丽的"伤疤"

1928年的外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驶入上海,甲板上站着英军上尉巴富尔和几名随员。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却没有巴富尔那么幸运,他们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门城墙外搭起简易的茅棚。巴富尔紧紧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加压力,要他划定一块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选择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

这块泥泞地便是今日的外滩。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800多亩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军舰的看护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道教知识:道教的由来
陕西文化:曾为国语的西安方言
陕西文化:古城墙下吼秦腔
陕西文化:回民街
上海文化: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上海文化:大上海,小里弄
上海文化:“东方巴黎”的海派服饰
民族饮食——仫佬族食俗
民族饮食——佤族食俗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