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大上海,小里弄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7:35:0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里弄",又叫"弄堂"。其实,称"里弄"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里弄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里弄的起源

可以说,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区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里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租界为接纳难民,动员商人投资住宅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 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

仅仅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近2300万平方米的里弄房子在数年间就占据了上海滩的大块地皮,此时正是上海的大暴发阶段。那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时代,里弄的格局采用中式结构,欧式联排的方式,在一条纵轴上依次展开,前后排排伸展,上海最初的"小区"就是这样如棋盘展开,确立了城市的空间。

亦中亦西聚居之地

最经典的里弄是从"石库门"开始的。石库门建筑从外观上保持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封闭式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和尺度大大缩小,空间变得紧凑甚至有些局促,由于早期的住宅每户都有一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所以将此类住宅群一律称作石库门里弄。

上海民居对"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筑的数量,据20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居全国之首。里弄总数约有9000多处,住宅单元约 20万幢以上,其中拥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规模里弄约有150余处。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筑总面积的65%左右。

里弄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统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总的来说,上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里弄: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早期的石库门建筑除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通过客堂去后天井,和厨房、储藏室等附属用房。天井和客堂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其代表建筑有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北京路之间占地1.33公顷的兴仁里,还有中山南路新码头街的敦仁里、棉阳里、吉祥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陕西文化:曾为国语的西安方言
陕西文化:古城墙下吼秦腔
陕西文化:回民街
上海文化: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上海文化:大上海,小里弄
上海文化:“东方巴黎”的海派服饰
民族饮食——仫佬族食俗
民族饮食——佤族食俗
民族饮食——保安族食俗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