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风物——川剧声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3 17:34: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昆腔,又叫昆曲,是由苏州的昆山腔演变而来,是一种曲牌体,用曲牌连缀的方法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用笛子伴奏。昆腔约在明万历(公元1573年)以后,传入四川,由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提倡与支持,昆曲在戏曲舞台上取得重要地位。传入四川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的演变称为具有四川风格的川剧昆腔。但由于昆腔文词与唱腔追求典雅,不利于它被人们接受,所以逐渐式微,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目很少,有时只用做其他声腔中的引子、插句、插段等。

川剧高腔,由江西弋阳腔演变而来,在明朝中叶传入四川,盛行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63年以后),同样,在流入四川后,受地方方言和民歌的影响,形成具有四川独特风格的川剧高腔,属曲牌体。川剧高腔是川剧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唱腔,甚至可以说是川剧的代名词。属于“徒歌”,即清唱,无乐队伴奏,属“一唱众合”形式,后台的帮腔(女声)起到了伴奏、表达剧种人内心情感,或评价剧种人、帮助演出、烘托气氛、定调等重要作用,是最具川剧特色的唱腔形式,包括了唱、讲、咏、叹等表演形式,被赞为“虽无丝竹之音,却有肉声之妙”。一些常见的著名折子戏《思凡》、《王昭君 出北塞》、《王昭君出塞》、《别宫出征》等都是其代表作。

川剧胡琴,亦称为皮黄腔(西皮与二黄的合称),其特征是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小胡琴。属板腔体,在几个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用变化的板眼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其来源有两种,一是来自湖北的徽调和汉剧,一是来自陕西的“汉中二黄”,传入四川大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年以后),受四川地方方言及民间音乐影响,形成有别于京剧、滇剧、汉剧等其他皮黄腔戏剧风格的川剧胡琴戏。折子戏《三祭江》、《三娘教子》是其代表作。

川剧弹戏,是一种梆子腔,用盖板主奏(板胡的变体,用铜套套在左手指上,声音洪亮,保留有板胡的特色。),另用梆子伴奏,出自秦腔,属板腔体,在公元 1271年以后,从陕西流传到四川,经过四川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弹戏”。

川剧灯戏,是来源于四川地方的民间小戏、小调(如“梁山调”)改编而来,属曲牌体音乐,与“花灯戏”、“花鼓戏”有许多相似处,用“迷胡子”(长筒小胡琴)、板胡、唢呐、二胡伴奏,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地方的民歌调、花鼓、花灯调等(如“小放牛”、“补缸调”、“银纽丝”等)。

另外,还有川剧说唱,是语言音乐化的一种形式,语言有鲜明的节奏,如《扑灯娥》、《占卜子》灯,用锣鼓伴奏,也有结束句带曲调的。甚至有整场戏均用此形式的时候。



相关文章


老北京文化:京腔京韵北京话
陕西文化:西安的历史街区
陕西文化:陕西关中地区的童谣和民谣
陕西文化:书院门——西安远去的背影
四川风物——川剧声腔
四川风物——川剧特技
四川风物——川剧简介
四川风物——川剧历史
四川风物——著名川茶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