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时评:高考状元变成牟利工具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10 15:05:0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四川广安考生张非2003年考入北大,次年退学返乡,被一所民办学校挖去,代表该校参加2005年高考,结果考上清华,获得10万元重奖。之后,张非又退学,以南充另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身份参加今年高考,估分高达680多分,又将轻松获取重奖。(6月20日《华西都市报》)

  表面上看,不管是退学,是参考,还是领奖金,除了修改名字涉嫌欺骗之外,他并没有违背当前的高考“游戏规则”。在这场“游戏”中,最需要反思的是教育制度:张非的第一次退学,据说是“爱打游戏、几科不及格”的被动结果。但后来在“考上清华换来10万元”的刺激之下,在民办学校斥巨资的诱惑之下,他才成为一名热衷于“进出游戏”的“职业考生”。

  张非只是一个个案,但重奖“状元”,并不只存在于南充,也并不只限于民办学校。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政府对在横沥中学就读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重奖50万元。南京、苏州等地公办、民办高中为了“储备人才”,对中考优秀生设立高达5万余元的奖金。放眼全国,这样的报道年年有,搞“面子工程”的学校比比皆是。有报道说,湖南湘潭某校一位成绩优秀的女生小乔,在两所争抢优质生源中学的高额奖学金诱惑下,辗转反侧,心灵不堪重负,最终精神分裂。正是这种把教育按照“竞技体育”模式去搞的思路,才为所谓“职业考生”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当高考录取率、考取名校人数、有无高考“状元”等成为学校名气与业绩的重要指标时,一些实力欠缺的学校就必然要斥巨资装点门面,千方百计买尖子造典型,然后再用所谓的“业绩”去换取家长的“择校费”、“跨区费”、“赞助费”。

  利益使人疯狂,使畸象丛生。表面上看,这种打造尖端产品的思路符合教育工厂的市场原则,但如果我们不认为教育已经产业化,就无法对这种符合市场规则却打击教育公平的做法无动于衷。教育管理部门此前“呼吁”了很多次,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只有道德呼吁是非常乏力的。不从利益机制上加以制约,就只能是“今年呼吁,来年还得呼吁”。



相关文章


专家谈公务员招录考试申论材料的审读
关于“申论”的一些经验之谈
淡化应试教育首先要淡化高考情结
专家指导申论考试细节让卷面也成为得分点
人民日报时评:高考状元变成牟利工具
人民日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
名师指导:公考申论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公务员考试申论论证文章的要求和写作技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