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供应链与竞争优势的解析物流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8:30 16:29:4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内容摘要]本文把流动性视为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特征,假设供应链为全球生产形态的最佳范式,把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基于产业分析的国家竞争力比较理论推广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理论,在贸易纯理论的框架内,将Pohl提出的商品、要素在时空中流动的假设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学说,于全球生产形态上自洽成为一种统一的动态化贸易纯理论新模型——基于供应链作为全球生产形态的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理论模型。这个模型从生产形态上解释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演化过程。
  [关键词]流动性,生产形态,贸易纯理论,竞争优势形成理论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尽管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给予不同的界定,这次发端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深入渗透到全球经济方方面面的变革,的确已经改变并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全球经济的若干领域:在贸易领域,表现为商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在国际金融领域,则涉及到全球资本的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的链接,以及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一体化;还涉及到全球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等领域。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货币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简单地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的最优配置的过程。显然,流动性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理论特征。
  一、供应链与全球生产形态
  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就要求企业建立具有敏捷的生产系统,于是产生了“跨越企业组织边界,作为一个完整的流程共享经营资源和信息,以整体优化为目标,彻底消除流程中的浪费的管理技术”,即供应链管理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使企业的生产行为由过去单个企业内部的行为,变成了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行为,产品的生产不再由单个企业通过若干个生产过程独立进行,而是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经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一条“链”式(更多的为网络式)集成组织,通过优化“链”中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这种“链”式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使企业可以更多地注重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将非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活动以外包等方式转移给其他企业,通过跨越组织边界的分工,既可以降低组织内部因分工而导致的组织层次过多所产生的较高的组织成本,又可以有助于企业更关注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可以肯定,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跨国公司则利用有效的手段通过对供应链这一跨组织系统的集成来提高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并通过由经济全球化推动所形成的全球市场,构建一个开放、高效和信息充分的跨组织系统,对供应链加以应用和优化形成全球价值链。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市场,而市场规模又是决定专业化程度高低的关键。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参与全球化的每一个企业,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内充分地实现规模经济。但是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只能提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而不能满足客户各种不同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强调专业化就难以兼顾到差别化,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内部的两难,要克服这种困境,就需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既可以实现低价竞争战略,又可以兼顾到差别化战略。全球网络化供应链则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专业供应商之间的相互联网,可以使面向客户的网络中介能够灵活地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这样就可以把看起来似乎相互冲突的两种不同的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即通过专业化来实现的成本领先战略和通过灵活结构形式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来实现差别化战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生产方式都必须是建立供应链,可供企业选择的生产范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传统的公司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分散化跨组织的项目协作形成的合作联盟;既可以是空间积聚的企业集群,又可以是在时空中均具有流动性的供应链。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是通过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还是采用网络化的方式组织生产,同时也取决于这种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等级制的还是分散化的,表1表示了各种组合形成的生产范式。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对国际贸易形态也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提供“链”中的中间产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水平,使全球中间品的贸易量增加了,进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机会。此外,从消费型形态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供应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来自不同国度消费品的更多的选择。
  二、全球生产形态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就是迫使各国政府放松对商品流动、资本流动的管制,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最主要的就是贸易自由化(即自由的国际贸易流)和金融一体化(即自由的资本流)。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是降低了关税,消除了贸易壁垒,推动了商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即商品流),而金融一体化的结果是政府逐步放松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推动了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即资金流)。同时,也正是由于管制的放松,国际采购活动在全球范围得以展开,极大地促进了采购向世界级方向发展,战略采购也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由全球范围内自由的商品流和资金流推动而形成的,且不断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改变了竞争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企业认识到只有与自己产品的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联盟关系,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才有可能寻找到一种新的有效的竞争手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演化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的变化会对竞争优势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需要用什么理论来解释有效供应链的建立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呢?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以往的国际贸易纯理论仅仅说明了问题的一部分,它不能够解释在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成功,而另一些国家则会失败。波特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之所以在某一特定产业上能够获得成功,是由于下面四方面的因素都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这四方面因素是:(1)要素禀赋;(2)企业战略、结构以及竞争对手;(3)需求条件;(4)相关及支持产业。此外,机会和政策是否有利于该产业也相当重要。波特选取一国的全球出口占有率前五十位的产业,作为该国最具国际主导地位的产业,并依此代表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换句话说,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竞争优势上。
  其实,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不冲突,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种形成理论,可以内在地吸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当然,波特把自己的理论当成为比较(或解释)理论,而本文却认为波特的这个理论可以表达为形成理论。我们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的理论角度,纳入供应链管理作为全球生产形态的最佳范式的假设,从贸易纯理论模型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据此解析商品、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展现出来的经济系统在时空尺度上的动态化性质,得以从国际贸易纯理论框架上研究新一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不仅商品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要素在国际间也可以流动。这种要素流动的形式之一是国际资本流动,如国际直接投资(FDI),其直接的产物是跨国公司。而某些要素(如信息)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流动性远远优于市场中的流动性。因此跨国公司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商品、服务以及信息在子公司之间进行跨国交换,跨国公司成为商品和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一个特殊渠道。 "#F8F8F8"

相关文章


面对竞争家具业致胜新武器第三方物流优势凸现物流师资格考试
分析当前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物流师资格考试
综合辅导:第三方物流经营表现物流师资格考试
企业供应链上的支出分析及改进方案物流师资格考试
经济全球化、供应链与竞争优势的解析物流师资格考试
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战略合作可行性分析物流师资格考试
物流配送水平低大采购曝出大障碍物流师资格考试
物流成本扼杀中小零售企业物流师资格考试
实现物流管理业务整合解决方案物流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