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概况导游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10:17 20:28:4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万人。全省设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省辖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市,1个恩施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武汉市。
  自 然 条 件
  地质与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湖北省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是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在地貌上,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气候 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全省年均温15~17℃,鄂东沿江和三峡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区则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3~4℃,三峡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区2℃左右,江汉平原因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通道,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最低温-17~-15℃。无霜期大体是南部长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长于山区。鄂北和鄂西北为230~240天,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250~270天,鄂西南河谷盆地最长,在280天以上,山区较短,不足210天。但由于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和竹溪县光顶山东部年降水量达1400~1600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江汉平原最多雨年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率也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长,常发生洪涝,以江汉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空梅”,造成旱灾。  
  水文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可装机2500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20世纪50年代,六七公顷以上的湖泊有1066个,水面积83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数和水面积急剧减缩,70年代已减少到326个,到2000年初,减少到只有83个。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除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外,农业上也将逐步开发利用。
  土壤与动植物 全省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鄂西北、鄂中、鄂北岗地及鄂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多为黄棕壤、黄褐土,鄂东南多为红壤,鄂西南多为黄壤,江汉平原则发育有潮土、水稻土等隐域性土壤。植被也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 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区还保存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银杏等。水杉以利川县小河、水杉坝(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为全国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种源基地。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全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 水青树、银杏、铁坚杉、 马溜光、野生蜡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1978年辟大小神农架主峰周围和老君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保护珍贵的金丝猴、闽中羊、珙桐、领春木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在鄂西南星斗山和鄂东南九宫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涧还盛产大鲵(娃娃鱼)。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省境分属3个亚区:①大巴山、米仓山亚区。包括鄂西北山地,属秦岭山脉大巴山东段,为武当山、荆山、大神农架诸山所踞;在地貌上以中山为主,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山地内有断裂河谷及陷落盆地,较大者有长江三峡谷地、汉江上游谷地等。鄂西山地是省内林牧业基地,以神农架林区著名。②南襄盆地亚区。襄阳、枣阳和老河口 3县市北部属之,有岗、垅间列,岗顶较宽广平坦,土层较深厚,相对高差10~20米,坡度3~5度,宜于机械耕作,农业生产潜力较大。③桐柏山-大别山亚区。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一部分,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内低山、丘陵广布,由断裂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山间红岩盆地,当地称“坪”或“畈”,土壤深厚肥沃、人口集中,为粮、棉产地。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 省境中南部江汉平原属此区的两湖平原亚区。主要由长江、汉江及其大小支流和湖泊的近代沉积物构成,中心部分厚达200米以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平原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堤垸纵横,是全省最重要的粮、棉、油及水产基地,也是中国商品粮棉基地之一。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 鄂东南丘陵属此区的湘中南丘陵亚区,是幕阜山脉的一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岭谷相间。幕阜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丘适宜发展松、杉、竹、茶等;河谷和山间盆地土层较厚,灌溉条件良好,宜于种植稻、麦、豆、薯类和玉米等。
  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 鄂西南山原,包括巫山和武陵山,属此区的东部山地丘陵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为喀斯特高原和中山。盆地光温资源充足,为发展水稻和亚热带水果(如柑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野生动植物及矿产资源亦丰。
  发 展 简 史
  湖北省历史悠久,在郧西、郧县、长阳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在湖北境内,商代有楚(今南漳荆山)、卢(今襄樊)、彭(今房县)、庸(今竹山)等封国。在今武汉市黄陂区发掘的盘龙城,四周有夯筑城垣,城内有大片宫殿遗址,城外有作坊遗址和墓葬区,出土大批精美的铜器,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百考试题整理
  湖北省是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是当时湖北境内疆域最大的国家。楚庄王曾经问鼎中原,成为霸主,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齐名,史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楚国力更强,同齐、燕、韩、赵、魏、秦一起被称为战国七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楚三闾大夫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就是楚地兴起传开的。
  秦统一天下后,分全国为46郡,郡下设县。楚作地名,重了秦始皇父亲的名讳,遂改以荆山(今南漳)之“荆”称之。后来湖北就多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西汉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湖北主要部分属荆州。三国时期,直到西晋统一全国后,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仍为荆州所辖。北宋初年,以洞庭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元代将湖北的东南部和湖南、广西划为湖广行省,省内有襄阳、黄州、蕲州、兴国、峡州、武昌、江陵(中兴)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3年(1664年),分湖广省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6年(1776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沿袭至今。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在武汉市黄陂区还发现了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同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同为中国文化发祥地,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南阳—襄阳驿道,联系密切,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出现垸田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有余粮输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并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在孝感县花园镇绩家畈西头湾1号院成立。 "#F8F8F8"

相关文章


2008年导游基础知识最新考点总结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省交通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餐饮特色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饮食文化简史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概况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省历史沿革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名人录导游资格考试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指导:湖北经济概况导游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