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信与文化之间-留住乡土文化的根教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11:26 19:37:4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在一次市级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有位老师上了主题是《家乡莆田知多少》的课题展示课。
  小组交流时,传统文化小组的一个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照片,照片里人们张灯结彩,游神演戏、烧香拜佛……这位学生口齿伶俐地介绍,这是农历初二、十六时,家里人在供奉神灵,祈求平安。老师对此作了评价: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但是她观察的是迷信活动,这都是老一辈人的活动,我们年轻一代可不能这样,不要去搞封建迷信活动!
  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播放了央视介绍莆田文化的专题片。电视画面中出现了湄州岛,许许多多善男信女焚香朝拜,尤其还特写了一位老奶奶怎样虔诚地三跪九叩,焚香祷告……专题片在解说,妈祖文化……
  孩子在下面一直嘀咕道,这不也是封建迷信吗?教师似乎没有听到,在下课铃声中圆满地结束了这节公开课。
  由此,我想到了钱理群教授。他在《我的教师梦》中写道,在接受书本的教育以通向一个超越本土的世界之外,还有农村本土的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熏陶,比如乡村有许多民间节日,西北地区有社火、演戏等活动,小孩子活跃于其间,在享受童年欢乐的同时,百考试题也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文化传递——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融入生命的教育,影响更为深远。近年他在北京两个重点中学上课,讲鲁迅的《无常》、《女吊》。学生们问:鲁迅为什么对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如此念念不忘?钱先生感到十分震惊。在他看来,一个人从小就对本民族的地方与民间想象持排斥态度,他的精神发展就是畸形的。
  我十分钦服钱理群老师的观点。许多生长在乡村的受教育者,对乡土文化都带着褊狭的印痕:在许多人的眼里,乡土文化,是一个伪概念,乡村就是野蛮,哪里有文化,乡村就是落后与闭塞的象征。在城市文化为主导的普遍观念中,乡村人生活的最高的目标就是脱离乡村生活,并且刻意地洗涮来自乡村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切气息。在他们看来,文明与受教育就是与乡村割裂开来,追求与城市的风尚和生活相一致的生活。早在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于是,人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跑,跑得失“魂”落“魄”,跑得没心没根。然而,他们恰恰遗忘了,人是来自于尘,归于尘。乡土是生命中的“天地之根”。百考试题它连接着我们的血缘,连接着我们的脐带,连接着我们灵魂的出生地与归宿。我见过不少在乡村生活的高中毕业生、中专生、大学生。他们常常是乡村中的另类,如同盐碱地稀稀疏疏的小草一样生存着。他们常常面色苍白,身体孱弱,落落寡合,很难融入乡村的生活。他们一般是乡村中的“零余者”……这些“失败者”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我们教育对于乡土文化的错误的评估,归咎于我们乡村教育“逃离农村,逃离土地,逃离现实,逃离人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也许,对于游神、菩萨戏、祭拜这些活动要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乡土文化角度上去理解,而不能一味地称之为封建迷信,一律封杀……作为一种很本土的,很真切的文化影响,我们是不能将它们连根拔起,甚至无视它对于乡村,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孩子的正面熏染的力量,反而视为异端,群起而攻之。百考试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能失去脚下的土地,失去生命中难以磨灭的根系。我们是要警惕迷信活动对人的精神麻醉与心灵的吞噬,但也不能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文化风俗不加审视地当作垃圾扫进历史的废墟中。百考试题编辑 F8F8"

相关文章


教师行业新闻44亿新增教育投资怎么用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以《春》管窥导语之妙教师资格考试
在迷信与文化之间-留住乡土文化的根教师资格考试
公开是基础公平是关键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教学:数学也需“咬文嚼字”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高职院校也要加强文化建设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练习试题及答案(七)教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