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资格考试风物杂谈:香港特色怀旧小食导游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2:04 16:46:3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特色怀旧小食   
  1. 龙须糖
  原名银丝糖,外层象一把白色的胡子,因此有个很特别的名字龙须糖。
  吃龙须糖的原因除了为吃它的特别,也吃它的回忆。因在制造的过程中也是一场show,任何年代的人也爱看。 手拉的糖衣薄如一层蚕丝,包着芝麻,椰丝及花生粒,看上去倒真有点像个蚕茧,但味道出奇的好。 童年时代,往往会被卖龙须糖的人吸引,看见他们能把厚厚的糖衣拉成丝,像在变魔术。 在推广给外国人的怀旧小食中它必然是正选。 外国人吃的是新奇,我们吃的却是回忆。   
  2. 糖葱薄饼
  糖葱薄饼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历史,糖葱要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才做得好。 因为糖的形状制作成像小时候美术堂的瓦通纸,做法是将麦芽糖加热融化后以棍棒持续拉扯,直至它由金黄色转为白色,拉至条状时就剪成一段段,冷却后就会变成脆身,里面包着糖及芝麻椰丝。,咬起来脆脆的,很好吃。 鐡箱子的前面是一片玻璃,就像在告诉你这些糖的特色。   
  3. 砵仔糕
  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头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备此糕点。 最初的砵仔糕是用砵仔载的,后来演变为用碗仔,到现在多以塑料杯盛载,感觉大不如前。
  砵仔糕有两款味道,分别是用白糖及黄糖造的。 后来因应人的口味还有有红豆及没有红豆之分。  
  4. 蛋挞
  蛋挞为香港受英国殖民地时代洋泾滨饮食文化影响之产物,现已成为香港面包糕饼店内必备的小吃。六十至八十年代多数茶餐厅兼营面包西饼,故蛋挞亦为港式茶餐厅内流行小食。九十年代起,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故现只在旧式茶餐厅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挞,其它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售买。香港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主要分为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种。
  蛋挞陪了我们几十年,相信好多香港人小时候都梳过「蛋挞头」发型,可知几深入民心。  
  5. 鸡蛋仔
  五十年代鸡蛋仔已经出现,当年小贩都用炭炉,手持两块重重的生铁,夹着蛋浆烧。 近年的鸡蛋仔已转石油气炉,铁夹也轻了。 据闻以前有人开什货店,每天都会有一些鸡蛋破裂或破烂,因不想浪费丢弃,于是尝试加入面粉,糖及油等弄成浆状,然后再倒模及烘焗,后来将模具设计成小小的鸡蛋形状而吸引人去买,就成了鸡蛋仔。  
  6. 格仔饼
  格仔饼是鸡蛋仔的延续,以格仔型的机器制做。 咬下去有点像吃蛋糕的感觉,每一口都充满浓郁的蛋香。 由于格仔饼主要的用料是蛋浆,焗的时间也有规定,约焗4分钟便要「起」出来,否则会变得硬绷绷。 吃时加上油,花生酱,炼奶和砂糖,是传统70年代的食法。   
  7. 辣鱼旦
  街边「吉鱼蛋」是五六十年代产物。 据02年8月8日《苹果日报》报道, 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吨,约375万粒鱼蛋, 是学生最喜爱零食的第一位, 足见鱼蛋的地位。
  基本上, 街边鱼蛋档都是从批发取货,味道大同小异, 因此要出奇制胜就要视乎辣汁。百考试题编辑整理 
  8. 西多士
  时光倒流五十年,吃西多是件高尚的事。 这种由法兰西多士传来的小吃, 来到香港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咖吔酱做馅, 蘸满蛋浆炸香再伴油食。 另一个则是无馅多士, 蘸蛋炸后跟油炼奶同吃。 咖吔酱特别千挑万选才到现用的「蛋柳酱」, 蘸面包的蛋汁也用美国蛋和中国蛋沟成, 取前者够色后者够味。实是中西合壁下之完美配搭。  
  9. 菠萝包
  菠萝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面包之一 ,差不多每一间香港的面包店都有售卖。 它是源自香港的一种甜味面包, 据说是因为菠萝包经烘焙过后表面金黄色, 凹凸的脆皮状似菠萝因而得名。
  而实际上它并没有菠萝的成份, 面包中间亦没有馅料。 据传是因为早年香港人对原来的包子不满足, 认为味道不足, 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馅料而形成菠萝包。  
  10. 碗仔翅
  碗仔翅的起源, 是由四五十年代在庙街榕树头一带, 街边档用俗称『倒馊水』,即酒家食剩的翅头翅尾, 开豆粉水, 落味精, 豉油等去卖。 很多人都爱把碗仔翅和鱼肉两沟, 最终成为香港街头小食的经典配搭。  
  11. 飞机榄
  飞机榄本名是甘草榄,是用甘草等药材及盐腌制造而成,放了很久也不变坏,甘草味浓但好吃。
  老香港人定会知道飞机榄是怎样卖法的, 从前的香港是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 大家住在四、五层高的唐楼, 每层都有一个大露台, 街上叫卖飞机榄, 楼上的人就跑到露台掷钱交易, 那卖的就把飞机榄抛上露台。 而吸引的除了是飞机榄本身外, 还有一边伴奏一边唱歌来卖榄的伯伯。   
  12. 猪肠粉
  猪肠粉又名拉肠, 后因形状似猪肠而改成猪肠粉。 肠粉是大家由细食到大的小吃, 有馅的, 没馅的。 早于60年前, 街边猪肠粉是十分流行的早点。 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 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 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 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   
  13. 车仔面
  车仔面六十年代国内难民来港, 为搵食而推着车仔沿街卖「车仔面」, 传香百里。七十年代工业起飞, 加班家长留给子女十元八城独自用膳, 车仔档成了青少年的流动自助餐车。 八、九十年代经济发达, 卫生要求高了, 再容不下「嗱喳面」, 时常上演走鬼遗下食客呆立街头的闹剧。
  现在, 车仔面档通通入铺去, 吃「嗱喳面」长大的一群, 他们亦已经长大成人了。  
  14. 酸木瓜
  酸木瓜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非常普通的「口立湿」, 在街边的推车仔档可以买到。 老香港的酸木瓜全部自家以白醋和白糖腌的, 卖过两日的就弃掉。 以保留蔬菜的鲜甜味。 除酸木瓜外, 还有荞头, 芥菜, 萝卜, 青瓜, 莲藕, 椰菜, 梨子和芒果, 食芥菜的萝卜或芥菜时, 加点芝麻和芥辣零舍香口。 "#F8F8F8"

相关文章


导游考试行业知识:文化遗产小知识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资格考试风物杂谈:香港特色怀旧小食导游资格考试
北京哪种小吃外地人永远吃不惯?导游资格考试
景点知识:游日本必记十大注意事项导游资格考试
行业知识:这些地方不需要签证就可以去导游资格考试
英语导游应变能力十二问十二答导游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