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兴趣的激发与幼儿的有效学习教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2:04 17:07:4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兴趣的激发与幼儿的有效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在学习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教育法规都强调兴趣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纲要》不仅将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且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当充满趣味性,甚至将幼儿学习兴趣的增长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纲要》的贯彻与执行,幼儿教师也充分认识到“兴趣”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于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自觉地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试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那么,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对学习材料赋予不同的兴趣附属物,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效果的目的。所谓兴趣附属物是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插入一些有趣的、与学习主题有关或无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可以是有趣的挂图、动画,也可以是美妙的音乐;既可以是新颖的玩具、好玩的游戏,也可以是颇具吸引力的活动形式(例如竞猜、变魔术或者是师生间有趣的、重复性的一问一答);既可以是教师颇具夸张的语气、语调、语态的运用,也可以是恰到好处的提问和材料的提供等。
  通过这些形式,教师的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但是,幼儿兴趣的激发是否一定能够促进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案例的剖析,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案例一: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教师让幼儿为一首儿歌伴奏,为帮助幼儿掌握节奏型,教师提供了一张非常美的挂图。小朋友一看都禁不住地说:“哇,太美了!”并开始兴趣盎然地讲起了画面的内容:“那里有小马在奔跑,好可爱哦。”“它还在叫呢。”“那些花儿太好看了,颜色可多了,你看,有红色、黄色……”“还有鸭子在游泳!”此时的幼儿,注意力全然不在教师提供的节奏卡上。①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类似的案例很多。教师通过添加兴趣附属物的方式的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但却阻碍了幼儿的有效学习。教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努力为何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呢?我们可以借用国外学者Greeno提到的关于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理论来解释兴趣附属物在学习材料中的作用。此理论认为,在新知识获得中有两个结构变量: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是指新材料与存在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即Ausbel所称的有意义学习。内部联系指新材料的一个方面与新材料的另一个方面的联系,而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只是建立起人为的和非实质性的联系,即Ausbel所称的机械学习。只有当材料的兴趣附属物能帮助学习者获得大量的外部联系和较少的内部联系,他们进行的才是有意义的学习。②
  而案例一中,教师所采取的激励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显然激活了幼儿以前的知识:奔跑的小马、五颜六色的花朵、游泳的鸭子……幼儿这些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节奏型之间建立了非实质性的、人为的联系,为此,教师的一番苦心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干扰了幼儿的有效学习,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效果。
  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够使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我们再通过一则案例的剖析找寻答案。
  案例二:科学活动——“不倒翁”。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数个“不倒翁”(可以由幼儿自己拆装的塑料娃娃),其中有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倒翁”,有些是用手轻轻一碰就倒下去的“倒翁”。让孩子们充分接触材料后,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有些“不倒翁”站不起来。紧接着教师就启发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不倒翁”能够站立,而有些却不能。孩子们反复对比了“倒翁”与“不倒翁”后,欣喜地发现,“倒翁”太轻,而“不倒翁”比较重。教师于是又为孩子们提供了可以增加重量的材料,如沙子、石子、米粒等,而孩子们迫不及待往“倒翁”里填充完材料后却奇怪地发现,“倒翁”并不能如预想的那样站立。教师继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与思考,于是孩子们又高兴地发现“倒翁”里面的材料在动,而“不倒翁”里面的材料却不动。这时,教师又马上为孩子们提供了可以将东西固定的材料,如胶水、双面胶、透明胶等。孩子们又积极地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当他们意外地发现“倒翁”还是不能够站立时,教师继续让孩子们去对比、观察、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终于有部分孩子发现,“倒翁”总是站不住,是因为它里面重的东西没有像“不倒翁”那样粘在底部的中间位置,而是粘在旁边了。于是教师鼓励所有的孩子再次动手去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整个学习过程持续了近四十分钟,但孩子们不仅兴趣盎然,且学有所获,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无疑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为孩子提供新颖的材料,没有运用花哨的活动形式,甚至也没有以自己颇感“神秘、好奇”的语气与语调去感染孩子的情绪,为何却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呢?对此,我们同样可以用Greeno的理论来解释: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与及时提供的材料,激活了幼儿以往恰当的知识,例如“轻”与“重”、“固定”与“变动”、“中间”与“旁边”等概念,而幼儿这些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恰恰与新的知识点——“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即物体的稳定性与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关,建立起了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幼儿能够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其实,用我们熟悉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分析会发现,案例中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将幼儿兴趣的激发促进幼儿进行有效学习,原因在于教师激起了幼儿的认知冲突,即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发生了冲突。当幼儿的认知处于冲突、矛盾状态之时,也是幼儿内部学习动机——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时,这时幼儿强烈地想与客体(这些客体可以是人,如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幼儿,也可以是客观材料)相互作用,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即皮亚杰所描述的“顺化”过程。而在皮亚杰看来,认知结构的变化既有量的增大更有质的改变,同化的结果使认知结构得到强化,而顺化的结果使认知结构发生质变。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发展。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有条件的。当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兴趣附属物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经验之间无关,尽管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唤醒水平,提高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却不能使幼儿进行更有效、更深入、更专注的学习,有时反而使幼儿“分心”,干扰学习;而教师若能够恰当地将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哪怕只是通过简单的提问或简易材料的提供,幼儿的学习动机也可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能够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其实关于兴趣附属物所引发的兴趣,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的学者早就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将兴趣附属物分为两类:情绪附属物和认知附属物。所谓情绪兴趣附属物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篇材料时,加入一些有趣的、但对材料理解没有帮助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与理解学习材料无关,但它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案例一中所使用的兴趣附属物);而认知兴趣附属物则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篇材料时,加入一些有助于结构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将要学习理解的材料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如案例二中所使用的兴趣附属物)。国外的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些明确的结论,认为加入情绪兴趣附属物不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加入认知兴趣附属物则会提高学生的成绩。③引用丽莲·凯兹的话说,前者只是引起了幼儿的兴奋,而后者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兴奋不仅不能促进有效学习,反而是对学习的干扰,而内在兴趣的激发才是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动力和保证。
  注释:
  ①杨凯红:《告别虚假的繁荣——谈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兴奋与兴趣》,《学前课程研究》2007(1)。
  ②③王海英、张明:《兴趣附属物对学生认知学习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7(1)。 F8F8"

相关文章


山东省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新版教育学第一章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育: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应避免的问题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育:幼儿经验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育:教师的提问策略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育:兴趣的激发与幼儿的有效学习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幽径悲剧》说课稿教师资格考试
说课指导:《说不尽的桥》活动课教学案例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秋天》说课稿教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