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体验别样新年导游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2:11 18:28: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俗话说:“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中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有着各不相同、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风民俗,过年的风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安阳的吕村战鼓舞、驻马店的给车贴全联、漯河的剪纸过年、信阳的过年唱灶戏祭灶、开封的麒麟舞、三门峡地坑院里过大年……这些习俗积淀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态,在浸润一方百姓心灵的同时,也演绎着古老中原的文化魅力。
  采访地点:安阳市安阳县吕村镇
  吕村战鼓舞鼓声历千年
  农历大年三十下午,记者专程来到安阳县吕村镇吕村集村,拿起鼓槌参加了该村规模浩大的民间战鼓舞表演。
  当天下午,吕村集村委会大院内,人如潮涌,热闹非凡,200余名村民分别身穿黄、红色“战服”,手持鼓槌、铜钹等,各就各位。随着吕村战鼓第九代传人南太生老人一声令下,村民们一齐擂响战鼓,并且一边擂鼓一边跳舞。一瞬间,大院内鼓声震天,如同一声声春雷平地炸响。
   “在我们村,能擂战鼓的村民有200多人。”吕村战鼓第九代传人南太生告诉记者。
  据介绍,吕村战鼓舞起源于殷商时期。当时姜子牙收集了99张牛皮和马皮,然后伐木制鼓。鼓声震耳欲聋,破了商朝哼哈二将的法术,大获全胜。
  采访地点: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
  赵堤中州鼓鼓声能挣钱
  正月初五,吃罢饺子打鼓去!这是新乡县朗公庙镇赵堤村的传统习俗。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赵堤村“中州大鼓”全国闻名。正月初五下午,在赵堤村村委会宽敞的大院里,满院都是打鼓的和看打鼓的男女老少。赵堤村全村300多口人中,80%的村民都经常参与打鼓活动,专业参加演出的有百十人。
  赵堤中州大鼓艺术团团长李星光说,去年他们艺术团挣回80万元,打鼓队员收入可观。
  艺术团主力队员中,年纪最大的是81岁的裴庆章。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是艺术团成员。一家三代农闲时,经常一起随团去外地演出。他觉得自己越打鼓心里越欢畅,身体越健康。
  采访地点:濮阳市范县农村
  晚辈去拜年磕头表敬意
  农历大年初二上午10时许,与黄河一堤之隔的范县陈庄乡赵庄村格外热闹,各家各户都派出一人在街上迎接亲戚。在村民赵某家中记者看到,数名青年在堂屋门前肃立,一起朝着堂屋的祖谱规规矩矩地磕了三个头,之后又向老者赵某夫妇磕头。
  濮阳市民俗研究者田聚常说,在濮阳一带农村,串亲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磕头,除向亲戚家的祖谱磕上三个头外,还要向亲戚家的长辈磕上一个头,以示对亲戚族人的尊敬。“磕头是儒教思想的遗存。”田聚常一语道出磕头的历史。
  采访地点:驻马店市泌阳县
  家家尊重车给车贴全联
  白云山地处泌阳县贾楼、大路庄、板桥三个乡镇交界处,是驻马店市境内最高的山峰。在白云山一带,至今仍有这样一个风俗:“年”是从车开始的,过年头桩事就是给车贴全联(即上联、下联、横批齐全的春联)。
  在白云山脚下的羊毛沟村,小伙儿张如意告诉记者,在他们村,不管是独轮人推车、两轮架子车,还是牛车、摩托车、汽车,只要是车,过年都要贴全联。记者在该小山村逐家逐户走了一遍,见每家的院子里果然都停放有车辆,车身上果然都贴有全联。张够老人家的独轮人推车车头上贴着“出入平安”,两个车把上贴的是“山货推出山”、“盐布进山来”。
  81岁的李毛头老人说,山里人祖祖辈辈之所以尊重车,是因为车是与山外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采访地点:周口市太康县农村
  新春第一天女子睡懒觉
  农历腊月三十下午3时,记者老家所在的太康县一个小村庄已热闹起来,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开始写春联、贴门神。最后,村民们还不忘在自己家门口横一根棍子放在地上,“那叫"把门棍",主要是防止自家的财宝从门口流失。”正往门口放“把门棍”的张振忠老人说。
  大年初一凌晨,家里所有男性都从床上爬起来,点爆竹,煮饭,放“开门炮”。“正月初一男子早起,寓意赶福气,而这天妇女们则可以安安稳稳地睡到八九点钟。目的是为了让辛苦一年的她们好好休息,同时还寓意她们一年到头都有福气享。”张振忠说,这是多少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采访地点:漯河市源汇区
  家家贴剪纸户户添喜气
  农历正月初七,在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乡姬留村张宝俊家中,记者看到,屋内摆放着几十幅各式各样的精剪生肖图。“剪了喜鹊剪甜瓜,迎春剪纸贴窗花。剪纸的花样多着呢。你看,今年我光牛就剪了上百张。”张宝俊边说边展示剪纸手艺,很快剪出一张喜气洋洋的剪纸来。
  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培春介绍说,剪纸是当地村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每到过年之前,大姑娘小媳妇们总要围坐在一起,手拿一把小剪刀,用平平常常的纸,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贴在窗户上。
  “这门手艺是我奶奶手把手教给我的。”张宝俊告诉记者,“我的剪纸有几百种精彩图案,每年我都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剪到过完年。”
  采访地点:信阳市固始县农村
  初三唱灶戏家家祭灶神
  农历正月初三一大早,固始县城郊乡六里棚村村民张志民一家便开始为当天晚上的祭灶作准备。
  张家门口的宽阔场地上,一群乡亲正围在一起听戏,唱戏的是村里岁数较长的王老太。王老太正在唱灶戏《郭丁香》:“一世苦命孟姜女,嫁个苦命万喜良;二世苦女祝英台,遇上呆子梁兄长……七世苦女是哪个?最终落到郭丁香。一本灶书千行泪,七世姻缘不成双。”
  “在固始,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唱灶了。我们这里传说,郭丁香是张万良的前妻,善良的郭丁香感化了浪子前夫张万良,张万良良心发现,羞愧地投进灶膛自杀,被玉帝封为灶神,郭丁香后来被封为灶王奶奶。”张志民告诉记者,这里的很多老人都会哼唱几段,其中潘景娥唱得较好,前年被省民协首批授予“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固始县文化馆原馆长曹家振说,唱灶祭灶是信阳市固始、商城、潢川一带乡下过年习俗中的一部分。
  采访地点:商丘市宁陵县
  要蒸人头馍还要蒸枣山
  农历腊月二十七,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阳驿东村村民李怀强请来四五个邻居帮忙,一天蒸了100个馒头、20个人头馍、10个枣山。
  李怀强告诉记者,他听村里的老人讲,腊月二十七蒸人头馍和枣山的风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说还和诸葛亮有关。所谓人头馍其实就是普通的馍,只是个头很大,馍顶上插个大红枣,猛一看跟个人头似的。枣山则是把擀成条状的面用筷子“捏”成“花”,花的各个角上和中间分别插上一个大红枣,然后放在一张面饼上面蒸熟,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枣山。
  “从我记事起,村民蒸的人头馍不再用来祭神,成了家里孝敬老人、祭奠故去的亲人的物品。因为红枣代表吉祥,所以枣山主要用来作回礼。”李怀强说。
  采访地点:开封市兰考县
  “麒麟舞”舞出吉祥
  正月初二一大早,兰考县红庙镇樊庄村的村支书樊关玉便招呼40多名“麒麟舞”队员整理锣鼓家什、整理场地。收拾停当后,行头往身上一套,两只麒麟便耍开了。锣声响起,持绣球者出现,两只麒麟开始追逐绣球,并做出“麒麟望月”、“麒麟送子”等动作。一张四方桌搬上来,两只麒麟争着往桌上跳跃。
  樊关玉介绍,麒麟舞不同于舞狮,也不同于舞龙。麒麟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2008年6月,兰考县麒麟舞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麒麟舞仍广泛流行于睢县和兰考。
  采访地点:三门峡陕县
  陕县地坑院初一接灶爷
  今年,记者到陕县西张村乡庙上村的地坑院里过大年。
  地坑院是三门峡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大年三十晚,记者坐在村民老李家的炕头,和李家老小一起熬年夜、看春晚、吃饺子。初一子时,老李要去“接灶爷”,他说,按照旧俗,抽屉、柜门都得打开,象征招财进宝。为怕惊动天神,任何人不许说话。他悄无声息地穿好新衣服,点燃两响炮仗,算是把“灶爷”接回家了。然后一家人才开口说话,各自穿上新衣。
  凌晨4点多,主妇开始做饺子和挂面混在一起的早饭,老李则在先祖灵位和天地众神位前摆上直径40厘米左右的大糕(俗称“满家糕”)和“麦秸垛”、“布袋”等面塑供品,并带领子孙们行跪拜叩首大礼。天微亮,一家人开始吃早饭,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预示他今年运气好,有钱花。
  老李嘱咐我们,初一到初五这几天禁忌很多,不能拉风箱,不能蒸馍,不能搅面汤,不能干活等等。 "#F8F8F8"

相关文章


黄河风景区:YellowRiverScenicArea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考试传说典故:雄登寺的发展历程导游资格考试
中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体验别样新年导游资格考试
旅游宝典:寒潮天气对民航飞行的影响导游资格考试
旅游宝典:应对高温天“八项注意”导游资格考试
旅游药箱:春日出游防“红眼睛”导游资格考试
发生中暑的气象条件及预防导游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