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关于课程类型的理论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47:4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论。有六种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二)关联课程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

编制关联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既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科际的联系点,如理化学科教学所需数学知识,需事先在数学课中进行教学。

(三)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

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四)广域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

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s生物、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五)问题课程亦称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六)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相对,着重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

在上述六类课程中,影响大的主要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规律从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门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间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活动课程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提出的。他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所主张传授的“百科知识”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的,这会破坏儿童个性的发展,压抑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

这两种课程论都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片面性。学科课程论者主张考虑社会需要,承认理论的重要,重视系统知识学习,主张按学科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科课程比较符合认识和教学的规律,能保证学生以较少的时间较为系统地认识世界。其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儿童的需要与兴趣,把准备生活和现实生活截然分开,只重视各学科的分立,不重视相互联系,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这种情况目前逐渐注意改变),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活动课程的积极意义在于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按照学生心理特点安排课程,重视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得知识;但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上述六类课程中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实际上都是综合课程,只是各类知识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不同。为了使各类知识互相渗透,共同配合以优化教育效果,在设置课程时,宜吸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各自优点,相互结合。事实上纯粹的学科课程或纯粹的活动课程是不存在的。



相关文章


社会人员可报考六类教师首次采用网上报名
《中学教育学》关于课程类型的理论
武汉市200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昨天开始报名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