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品德形成的阶段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54:0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经过群体活动、交往,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有以下阶段,教师宜根据这些阶段的特点进行指导。

1.心理准备。这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特别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影响着这种心理准备。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掌握知识技能固然必需,对思想道德教育则尤其重要。学生对教师抱有信任、尊重等积极态度,教师所提的教育要求,则有可能被顺利接受。

2.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各种要素发展是不平衡的,某一阶段可以着重某一方面要素的培养,辅之以其他方面。但就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总体说,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发展学生道德思维是其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系统科学知识、发展智力,为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础和智力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性质不同,对品德形成的作用也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因素的作用。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从获得道德观念到逐步掌握道德概念,形成道德判断。但道德认识和一般的科学认识有区别,道德认识不仅包括有关知识的获得,而且也包含着对某种道德行为、社会生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道德认识不仅是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道德信念是知识和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熔合物。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信念、道德动机,偶尔的利他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要有意识地重视道德信念的形成,使之成为主动要求得到维护和得到实现的道德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模范地遵守道德准则、言行一致。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道德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力、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识别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引导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践行,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是德育中基本的一环,引导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应是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是知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是调节行为的内在力量。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要重视创设一定道德情境,注意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注意以境育情,以情育情。

要注意向受教育者提出行动要求,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不提要求、或要求不适当都可能导致学生言行脱节。学生的道德践行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生活中,例如上课更认真地听讲,更多地动脑筋思考问题,更重视提高作业质量,自觉地遵守学生守则,改掉自己的某一缺点,等等。

要组织练习和各种实践,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应创设良好道德环境,使学生不重复不良行为,在练习和实践中,发展品德践行能力。

4.品德考查评定。品德考查和品德评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有平时性考查与总结性考查两种。完整的德育过程应当有品德考查这一环节。但日常教学工作中提要求多,检查执行情况少,不利于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和良好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品德的经常性考查,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同时为总结性的考查评定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中学教育学》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
河南省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开始报名
《中学教育学》品德形成的阶段
想当老师不容易外行申请教师资格要过四道关
《中学教育学》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方式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