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课程概述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38:4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课程与课程论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1.课程是知识

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已经表达了将课程看做知识的倾向。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近代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这种课程观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作为知识的课程通常特别强调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所谓看得见、摸得到的客观存在物;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

2.课程是经验

这种观点主要是在对于前一观点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人们发现,将课程看做知识,很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即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而且,尽管从课程是知识的认识出发,课程似乎能够设计编排得十分合理,但在事实上却往往并不能保证达到它的预期效果。这样的问题,几乎在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被人们注意到和批评过。于是人们提出,实际上,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于是,许多人在谈到课程时开始使用“经验”这一概念,并且进一步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当课程被认为是经验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跳出了单纯认知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组织者。

3.课程是活动

这一课程观认为,将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教师容易把握,但也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但教师又感到迷惘,不知如何操作。走出这种两难困境的惟一办法是:改变传统的非此即彼──要么是主观学习经验,要么是客观学科教材──的思维方式,将视角转向二者的交合处──活动,从活动的角度看待和解释课程。

这种课程观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从心理基础而言,这种课程也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综上所述,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点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论

顾名思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大体说来,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是人们对于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通常由一些思辨性较强的题目,以及相应比较概括化和抽象化的理论性观点及其说明、论证构成。例如,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课程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课程的实质是什么?课程的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什么?等等。

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这通常是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原则、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例如,课程的具体目标怎样建立?课程的结构如何确定?课程的内容怎样规划?课程的实施如何展开?课程的结果如何评价?等等。

毫无疑问,完整的课程论应当是包括以上两个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能够兼顾所谓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但从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实际来看,这样两个层面往往又是分离的,某些研究侧重于基本理念方面,另一些研究侧重应用方面。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当然更多情况下是相互交叉的。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哲学基础

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这主要是由于哲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说,哲学对课程的影响有两个层次。

一是本体论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是与对整个教育理论的影响一致的,以特定的哲学理论关于自然、社会、人的学说诠释教育活动的性质、意义,并且贯彻到课程领域,表现为形成关于课程的各种基本理念:课程是什么、课程的基本价值和终极目标,等等。

二是方法论层次。随着哲学的发展和课程论本身的发展,哲学在这个层次上对课程的作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认识论领域。人们是如何与外部世界发生认识关系的?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人与认识对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具体面貌,从内容的选择到形式的决定。


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学》小学生的卫生保健
上海教师资格申请受理9月开始
浙江:金华秋季教师资格认定下月开始
05年重庆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第二次补修考试
《小学教育学》课程概述
《小学教育学》智育及其功能
《小学教育学》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小学教育学》我国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