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导游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3:17 19:22: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经堂教育
  早在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之初,回族穆斯林就在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中自发地进行伊斯兰启蒙教育。到了明末,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首倡经堂教育。他率先出资在家中招收弟子,讲经传道。后来,他转向清真寺办学,半靠自己的财力,半靠清真寺的供给和穆斯林的施舍,其弟子越来越多。就这样,胡登洲揭开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序幕。后来,各地清真寺纷纷效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
  我国清真寺建筑是左右对称的风格,一般在主体建筑礼拜大殿的前边建有南北对称的厢房,北边的厢房作为阿訇讲经的地方,称为经堂。胡登洲因在清真寺经堂办学,所以称作经堂教育、寺院教育或回文教育。
  经堂教育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层次,其中,小学部也称为经学,一般招收 6-7 岁的穆斯林儿童入学,主要教授初级阿拉伯语的拼读和一般的宗教常识。大学专门培养新的阿訇,学生称作“海里凡”、“满拉”或“老师夫”。教师为特聘阿訇,被尊称为经师、明经、开学阿訇或乌斯托等。
  早期经堂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及经典,主要依靠学生抄写。在经堂教学中,师生们主要使用“经堂语”进行教学。经堂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中的不同词汇或词组拼合成句子和文章。
  经堂教育为伊斯兰教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一批名师、学者和阿訇,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由口授家传转变为学校教育,同时启动了汉文译著活动。
  二、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汉文译著活动
  回族穆斯林的汉文译著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末王岱舆译《正教真诠》开汉文译著活动的先河,张中、伍遵契先后加入汉译活动,此为汉文译著活动的第一阶段。上述作者的译著中虽有儒家或佛教的影子,但伊斯兰教的特征比较明显。他们敢于同佛教、道教就宗教问题和世俗问题进行对话,也敢于质疑宋明理学的一些观点。
  第一阶段汉文译著活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克理默解》;伍遵契的《修真蒙引》、《归真要道》等。
  汉文译著活动的第二阶段从马注开始译著《清真指南》始,至金天柱完成《清真释疑》为止。此时期有代表性的汉文译著,已看不出单纯的伊斯兰特质,而采取了明显的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形式,同时具有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的双重特征。本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天方至圣实录》等;金天柱的《清真释疑》等。其中,以刘智的著作影响最大,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将“以儒诠经”运动推向高潮的代表人物。刘智的《天方典礼》还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中,这也是惟一收入其中的中国伊斯兰教著作,可见其重要性和代表性。
  随着活动中心逐步转移到了云南,遂进入汉文译著的第三阶段。此时期的汉译范围扩大到了天文、地理、文学和《古兰经》。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马德新的《大化总归》、《四典要会》、《性命宗旨》、《道行究竟》和《视天大赞集解》等。
  以儒诠经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色更为突出。
  三、建筑、姓名、服饰的中国化
  在清真寺建筑方面,中国内地的多数清真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形式,照壁矗立门前,雕梁画栋、楹联匾额存于寺内。这与阿拉伯国家绿色圆顶清真寺有鲜明的区别。
  在宗教节日方面,中国穆斯林十分重视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古尔邦节在中国还被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为 “忠孝节”,显示出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伊斯兰特色。中国穆斯林的圣纪节也很有特色,可以在教历 3 月里任意一天举行,作“尔麦里”(即念经作善事)、宰杀牛羊,设宴聚餐,纪念穆圣。这与阿拉伯国家的圣纪节完全不同,他们的圣纪节是在教历 3 月 12 日 纪念穆罕默德诞辰。
  从宗教习俗来看,中国穆斯林在姓名、衣着、婚丧等方面都已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回族在元代多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作名字,如忽撒马丁等。元代政治家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拉丁在陕西做官时,生有 9 个儿子,将自己的名字拆成四姓纳、速、拉、丁分给儿子后,又按穆罕默德的名字划姓马、哈、穆、达。还因回族崇尚白色,又使用“白”姓。因此,回族中姓这 9 个姓的较多。在和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回族穆斯林使用汉姓。回民大多有经名即阿拉伯文名,用历史上有名的 25 个先知、大贤的名字给男孩起经名,如易卜拉欣、穆萨等。女孩多用圣妻和女贤的名字起经名,如海底彻、麦尔彦等。在社会交往中,汉文名之前加上经名,形成中国回族特有的姓名,如男子用阿里·哈德宽,妇女用阿依莎·丁莉等。
  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有很大差别,明朝以后回族服饰逐渐汉化,但仍保留着回族特征:妇女戴盖头,男子戴白帽。所谓盖头,实际上是妇女使用的特殊头巾,佩戴时,将头发、耳朵、脖子等遮在头巾里面。回族男子爱戴白色平顶小圆帽或五角、六角、八角白色小帽,这种帽子又被称礼拜帽,男子做礼拜时都要戴。
  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
  在伦理道德方面,回族伊斯兰学者以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忠孝名教”等伦理道德来阐释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和伊斯兰教的功课。一方面坚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和《古兰经》、《圣训》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并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
  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其中最根本的是“认主独一”即信安拉。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将“认主独一”的教义与儒家的太极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在承认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太极学说的前提下,又提出在无极和太极之先,还有一个“造化之原主”——真主(或称真一、真宰)。真主才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体和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这样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关于“一切非主,惟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主独一”的教义。
  对于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伊斯兰教认为必须“忠于真主”,但这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为了调和这一矛盾,中国伊斯兰学者提出,只忠 于 君,不忠于主,不是“真忠”;只忠于主,不忠 于 君,不是“正道”。必须忠于主,也忠 于 君。很好地解决了伊斯兰教在中国遇到的神权与王权的矛盾。
  在伦理方面,回族穆斯林将《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理与儒家伦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体系。刘智在《天方典礼》一书中,用“五典”概括了这一体系,“五典”内容及其排列须序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刘智认为安拉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阿丹、哈娃,同时创造了“五典”,并把“五典”作为人类行为准则。伊斯兰教还设立了“五功”:念作证词(简称念),坚持礼拜(礼),斋戒一月(斋),交纳天课(课),麦加朝觐(朝)。要求以“五功”完成天道,以“五典”完成人道。
  另外,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
  可见,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它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加入到理解、注释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把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有机地结合;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环境形成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更好地适应了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编辑推荐:把导游站加入收藏夹

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时间

2009年导游资格在线题库全新上线

2009年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章节复习

2009年导游考试政策法规复习要点

"#F8F8F8"

相关文章


导游考试行业知识: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考试行业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考试行业知识:皇家园林综述导游资格考试
民族风情:阿拉伯人的婚礼导游资格考试
宗教知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考试历史知识:苗族历史导游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