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程》第十三章第一节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06:3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一节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
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是
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简称德育。思想品德教
育过程简称德育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外部影响与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构成德育过程的各因素
之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表现出其固有的规律性特点。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规律性特点,才能将德育工作引领到科学化的轨道。
一、把握“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行、意统一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性特点,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注意知与行的统一和德育过程的多种开端性
(一)深刻地认识到知、情、行、意是构成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把握好德育过
程的四个环节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了解和掌
握。它包括对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知识是指对道德经验的概括、理论的阐释及规范的确定。这些知识,有的属经验概括,
有的是现象描述,有的是理论分析,有的是历史回顾。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各种关
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准则的反映。它表现为对道德现象和行为的某种评价态度。道德判断能
力是指具备对道德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方面加以认定的主观条件。道德信念是指深
刻的道德认识与强烈的道德情感有机结合,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道德观。人们
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深刻且有根据地笃信,便会产生对某种道德
义务的强烈责任感。道德知识、观念、判断能力、信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四个方面相辅
相成,相互制约,构成了道德认识的完整内容。道德知识和观念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
道德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才能形成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确立一定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的确立, 标志着道德认识达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学生有了正确而丰富的道德认识,
就能正确地进行道德评价,提高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增强履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预见道德
行为的后果。道德认识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表现奠定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
切情绪体验和主观态度。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对一定社会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眷恋,对祖
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尊重、友谊和热情,对不幸的同情,自
尊感,幸福感、崇高感,责任感。道德情感为人们提供从事道德活动的内在动机,提供道德
需要的表现及满足途径,并对道德行为起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一定的情感,具
有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促使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反之如果学
生对某一道德问题抱冷漠态度,缺乏情绪体验,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鲜明的反应。正如列
宁所说: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
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发展为道德信念。道德情感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表现提供动力性
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
出的可以观察到的客观反应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语言,道德意志行
为,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关键环节,是个体道德心理功能转化为社
会效果,实现社会意义的唯一客观标志。道德行为是人们形成和表现思想品德的关键。
意即道德意志, 是指人们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时表现出来的决
心和毅力。道德意志主要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性等。道德意志可帮助人们确
定道德动机与行为目的,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意志薄弱者尽管有某种道德认识和
情感,但一遇到内外各种困难便不能坚持确定的道德原则。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严格约束
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即使犯了错误,一旦认识到也会有
毅力及时加以改正。道德意志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表现提供调节性精神力量。
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 它与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
构成和完善过程是一致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集合范畴,它由道德认识、情感、行为、意
志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相互联结,作为过程而存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应当被看作是这些
因素前后依随的过程的集合体。 学生个体要具有某种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同时在各个因素上
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个体逐步在思想品德的各
个方面都达到要求的过程。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环节,也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构
成因素的形成情况来划分的。一般地讲,德育过程共有四个环节,即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
德情操、养成道德习惯、锻炼道德意志。这可以用 16 个字来概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学生或一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对他人应
尽的道德义务,以及关于这种道德义务的理论、原则、规范、范畴。要促使学生个体解决两
个方面的矛盾,即从不知到知、从片面的知到全面的知以及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的矛盾,从
而提高他们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增强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在晓之以理时尤其要注重提
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地进行道德评价。要把握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两个阶段。
要晓之以理,必须动之以情, “情”不动,则“理”不明。首先,要使之感动。 “感动”
是由“感”而“动” ,从情感上打动受教育者,引起教育对象的内心触动。其次,要进行感
化。 “感化”是由“感”而“化” ,以情感机制去教化受教育者,使教育对象在心理上发生变
化。再次,要做到感通。 “感通”是由“感”而“通”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通、共鸣。
导之以行重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动力定型的教育。道德
习惯的养成是一种从内心信念到行为实践的动力定型的过程, 它支配着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由
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培养。
持之以恒就是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一要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其既追求意志自
由,又服从统一意志,做到不头脑发热,不丧失理智,不感情用事,不失言失态。二要培养
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经得起磨难,耐受力强,意志坚强,充满信心。三要培养他们的行为
能力,做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把懂得的道理转化为行动。四是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坚持
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地以“道德我”克服“生物我” ,以“道德性”克服“生物性” ,战
胜自己,超越自我,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

相关文章


《教育学教程》第十四章第一节
贵阳市将在全市20%的直属中学试行教师聘用制
《教育学教程》第十三章第二节
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实施意见
《教育学教程》第十三章第一节
海口市教育局招聘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本科生公告
关于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安排的通知
《教育学教程》第十二章第三节
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