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设计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19:3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是第二步;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是第三步;最后还得储存一定的知识。)
【自读程序】
  1.首先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快速浏览,撇开具体的生僻、难解字,从情节的角度把握全文。思考:
  ①"黔无驴"--可见故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
  ②"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③从哪里看出虎的态度在逐渐改变?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朗读2~3遍,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形象。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3.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4.品读,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相应的道理。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
  5.跳读,思考虎和驴,在文中谁主谁次,谁轻谁重?作者用意又何在?从篇幅看,虎的篇幅超过驴;从标题上看,又是说驴。--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解疑。在此过程中引出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背景。
(解说:首先,好奇心是求知的最好钥匙,因而打破传统的以"串讲"开头,而以情节来开头,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会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在分析形象时扣住原文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同时还理解了它的作用。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对形象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了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独见,立足课文,放开思维。联系自己、联系现实,将寓意化为自己的精髓。
  第四,将补充结尾和交代背景安排在讨论寓意之后,一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来拓展课文内容,三来给前面自己的发挥作个总结。)
【自读点拨】
  从情节角度来把握课文。
  首先点拨背景:黔地无驴,船载以入。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其次看虎的最初反应:"以为神"--因为不识,因其庞大。接着,找表现虎变化的词: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大等。理出虎由恐惧--怀疑--挑衅的态度变化。最后看结局,可以用原文的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情节点拨关键是条理清晰和角度完整。
  从形象的角度来把握课文。
  第1段的几个问题:
  1.①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②以为神;③因不识而害怕。④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⑤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⑥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①"近"作动词解;②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②"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第2段的几个问题:
  1.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①驴"鸣",虎"骇"和"遁"(教学生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②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③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2."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3."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4.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从寓意的角度来把握。
  1.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配套习题第九章答案
2004年教师普通话试题
《黔之驴》教案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