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科学发展观公务员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4:30 04:14:3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材料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标准表述)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材料二:能源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危机的信号。

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在石油需求上,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储量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分析:中国必须立足国情,实施节能优先、以技术替代为支点、能源来源多元化、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并重的国家能源战略。1、节能优先战略。一是建立节能型的消费方式。二是建立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淘汰高耗能产业、发展节能型产业。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健康的城市化。2、技术替代战略。以更多的科技创新投入换取能源的节省和高效利用。3、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4、国际合作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开发。5、改革先行战略。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能源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地的关系。

材料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正确判断,找出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与差距。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入的增加,仍具有较强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很多产业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目前,我国各项能源消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投入产出比却远低于发达国家。

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改善缓慢,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必须加大公共教育、基础设施以及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投入,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支出比率还不及东亚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1952年—1990年间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仅为0.02%,远低于发达国家。

经济比例关系没有理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突出。尽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还没有理顺。一方面,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产业如房地产、钢铁、加工等行业发展过快,拉动了上游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瓶颈部门更加紧张,而下游的消费类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效率低下。

分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构筑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二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没有有效的管理,科技创新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也是提高职工劳动素质的必要条件。三要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还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良好的产业条件和市场需求。

材料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分析: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材料五: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使生态恶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森林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90%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华北地区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约3万至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

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在污水灌溉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面积的20%。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污染大头。农药总超标率为20%至45%。

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入侵外来物种已有200多种,全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发现外来物种入侵。我国野生水稻、大豆等遗传资源保护不力,70%以上的野生稻被破坏。

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水资源涵养功能退化,黄河上游1990年至1996年来水量比此前34年平均流量减少22.7%。洪水蓄调功能下降,1998年长江洪灾造成下游直接经济损失达1345亿元。自然生态系统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

分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危机感紧迫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增加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材料六:

继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而广东在全国最低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而广东迎来“环保拐点”之后,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自2003年以来,广东的投资增幅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增速却高于全国。这表明广东省投资效益在稳步提升,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逐步弱化,开始转入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

广东省在经济起飞阶段,“高投入、高增长”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非常明显,但近几年发生了根本转变。今年上半年,与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省份比,广东省投资规模仅为其一半,而经济增速仅比该省低0.9个百分点。投资增速相对不高但经济增速较快,靠什么?主要是靠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另两驾马车———消费和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7月份,广东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更高达16.1%,困扰广东乃至全国多年的内需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上半年,广东省出口增长28.3%,比全国快3.1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和出口都是市场驱动型的,因此,广东更多地依赖消费增长和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事实表明:广东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开始由投资增长拉动型向市场驱动为主转变。这是广东率先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丰硕成果的又一个力证。

在高投入高增长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向市场驱动型的增长方式的同时,科技进步、创新等因素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在渐次增强。有两组数据为证:一组是今年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比去年同期剧增近一倍,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6强。另一组是广东省现有设备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9.6%。

分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摆脱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环境。

材料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正在西部论坛上说,实施西部大开发四年多来,政府十分注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快推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政府共投入近4000亿元建设资金,累计安排重点工程60项,总投资约8500亿元,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面貌的极大改观。以道路交通为例,至2003年底,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5万公里,新建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在产业开发方面,西部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优势矿产资源生产开发基地等。

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讲,发展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承载能力差;西北缺水、西南少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匮乏,交通运输成本高;产业规模小、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总体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要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王春正说。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一系列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中,都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内容。

西部地区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现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节水型、节地型的工业,做大做强有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分析:西部地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西部地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利用和发挥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等,着重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资源型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

材料八:

国家统计局在7月16日公布了火热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为1997年以来同期我国经济最高增速。

在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年均GDP增长9.5%)是令全世界瞩目和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但同样付出了现在的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曾付出过的惨重的资源、环境等成本代价。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

在投入方面,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我国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的。以浙江省为例,2003年,该省以22%的电力增长、38%的投资增长换来了14%的GDP增长,投入4900亿元,产出9200亿元。

在能耗方面,2003年,我国实现的 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资源,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高消耗换来了高增长,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

分析: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振兴,除了社会稳定以外,还必须解决好“三位一体”的问题,即内部体制问题、增长方式问题和外部环境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选择一条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偏差,如自觉不自觉地更重视任期内经济增长的“量”、形象变化的“快”、对外影响的“大”,而对基础性的工作热情不高、对事关长远的事用心不多、对见效慢的任务关注较少等等,要坚持科学的改革观。

材料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际经验表明,靠大量投资支撑的增长,很容易造成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造成相关产品的价格下跌与上涨并存、库存上升,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粗放型增长资金投入大,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不断提高,而投资效益趋于下降,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患。近年来我国粗放型增长能源消耗高,单位产出的能耗和其他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的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的占有量却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资源的过量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粗放型增长正面临极大的资源压力和不确定性。解决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分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集约型经济增长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依赖;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国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位次,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集约型增长有利于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民群众收入增长,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就能缓解能源资源瓶颈,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专题综合分析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也是资源消耗数量大、强度高的时期,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难以为继、无法持续的。所以,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要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加以推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质量、技术和安全等市场准入规定。

要完成各项任务,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优化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增长。因此,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切实转变观念,实现在“好”的前提下经济“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目前已有的能源消耗标准、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土地利用率等指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必须建立健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增加反映经济发展“好”的指标的权重,加强对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考核。尤其要完善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使之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四是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要针对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的现状,继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并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应引导地方和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积极开发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消耗,防治污染。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五是健全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能源环保政策、竞争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健全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的考核体系和奖罚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

  更多信息请访问:百考试题公务员网校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在线题库

  


相关文章


“网友监督公务员招考面试”只是一次折腾公务员考试
网友监督公务员面试是有名无实的花架子?公务员考试
社会热点评论:预留公务员职位是一个潜规则公务员考试
09年公考申论热点: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公务员考试
09年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科学发展观公务员考试
09公考申论热点: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公务员考试
2009年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会保障公务员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