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说课稿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39:5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说大纲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材
《词七首》安排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点格律常识。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本课所选七首词,李煜、柳永、苏东坡、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各一首。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尤其是从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和苏轼、辛弃疾等风格迥异的词作中了解宋词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的物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在亦婉约亦豪放的情感及“红牙板”、“铜琵琶”的变奏中感受宋词的情感美和音韵美。
三、说学情
诗词的教学,从字面上讲,文言字词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碍;从内容上讲,历史典故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二道障碍;从诵读来讲,章法和句法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三道障碍;从鉴赏来讲,意境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四道障碍。前三道障碍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容易解决。本单元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诵读是学生体会诗意、品赏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诗词教学的必经之路。我们知道,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要按谱制词,所以写词叫做“填词”。词的语言、音韵之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至于意境,学生虽然早有接触,且他们或许知道什么是意境,知道怎样分析意境,但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意境的准确定义,并在感受、品味词的意境时,能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词的意境、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上。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词的特点,教学过程分四步来进行,即:诵读、背诵、涵咏、鉴赏。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例如: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如“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②“念桥边红药”的“念”,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③《雨霖铃》的韵脚依次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念奴娇》的韵脚依次是物、壁、雪、杰、发、来、发、月,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诵读的方法:可采用默读、朗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这里,有必要点明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让学生咀嚼回味中进入诗的意境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引导联想和想像。根据词作思维的跳跃性在词中留下的意象空间,通过联想和想像,串联成一个完美的意象。例如,《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有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再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合上书一想”,为我们道出了读诗的秘诀。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这一系意象,经过“想”,读者便进入了全诗营造的寂静、旷远、苍茫的意境之中,从而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受。
②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例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同时,还可以拿苏轼《水调歌头》的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比较,它将读者引进哲理的思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人的忧愤作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永遇乐》词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词人以廉颇自况,因不能为国效劳而感到悲愤。
③抓词眼。例如“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围绕“空城”,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4、鉴赏。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文学功底和生活体验对每首词的思想感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可通过讨论或作文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


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教案:《江河万古流》
《词七首》说课稿
小学音乐教案:《卖报歌》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