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3:21:4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意义。
2.掌握明清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影响,认识封建社会衰落的总体趋势和体现。
3.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4.掌握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
5.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概况及时代特征,与经济的关系和社会根源,认识科技文化与总体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


[阶段特征]

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本单元从1368年到1840年,包括明和清前期(鸦片战争前)两个王朝的历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疆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空前巩固。这也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其间两朝初期虽都有过强盛局面,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总趋势,这种衰变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阶级矛盾、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诸方面。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对外关系方面,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重点难点]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评价其历史作用时,要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2.明清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变革
伴随着明清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职权也不断进行了调整。明清的内阁、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相继建制,成为中央最高军政机构。朱元璋废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六部尚书直属皇帝。朱元璋在面对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时感力拙,为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设立内阁,选拔文臣人阁,参与政务。但此时人阁者官品低,也无官属,还不掌握大权。后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入内阁者称为大学士;后来大学士位高权重,居六部尚书之上,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张居正就是被誉为“宰相”的内阁大学士。 清人关后,仍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为加强皇权,清朝皇帝对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虽仍保留着明代的内阁,但清代内阁的职权明显减小了,内阁一直只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从未掌管重大的机密重务。清初,凡军国要务,“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为防范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威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由皇帝挑选亲信组成执掌机要的秘书班子,很多政务不再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执掌,而由南书房办理。到雍正七年,为办理对西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由军机处处理一切军国要政,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核心机构。此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名存实亡,到乾隆末年被直接撤销。纵观明清最高军政机构的沿革,是“经历了一个先对前朝政治的沿袭,继则审时度势而演化、发展之的过程。”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君主不断消除对皇权的威胁,皇权逐渐强化,从而使君主专制进入顶峰。
3.全面评价明清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其与以往选举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凡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有被选拔做官的机会,从而扩大丁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这在当时来说,是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但是,到了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作用却走向了反面。与以往各朝相比,其变化如下:第一,科举制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的必由之路。第二,定期实行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第三,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考试的形式是八股文。严格规定答题文章的具体格式和写作步骤,体现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明初至清末的五百年中,在科举制度下虽选拔出了大批官员,维持了封建统治,其中也不乏有能吏贤臣。但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呆板的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形式及考试内容,束缚了

相关文章


历史教案: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历史教案: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小学生情感辅导案例二
历史教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小学生情感辅导案例一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历史教案: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小学生情感辅导措施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