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资格考试指导之秘书写作辅导:规划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3:13:0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杭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02年5月)

前 言

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20余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八五”和“九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23.4%和11.9%;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5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21倍。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第二,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
2001年2月2日,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79万人增加到373万人,成为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区域性大城市。本次行政区划调整,为杭州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机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中,如何将这种行政地域空间扩大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耦合优势,已成为决定杭州市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全面构筑大都市;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体制和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杭州建成全国的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二)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增强省会和中心城市作用,增强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信息等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初步形成都市区格局;促进产业升级,确立现代制造业优势,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至2005年,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

至2010年,巩固杭州在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确立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目标,形成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成为“生态城市”。

至2020年,强化城市的国际化功能,特别是增强国际旅游、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会展服务等功能,形成知识技术集约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运行,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接近当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至2050年,形成完备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各项功能,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产业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一)2001——2005年(“十五”时期)

——至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4000美元。其中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8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5000美元。

——至2005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5:48.5:46,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市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5:47.5:48,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

——至2005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800万人次,境外旅游者145万人次。

——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

——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全市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全市城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98%以上。

——至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至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650万人;市区总人口(按“五普”口径)48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98万人。

(二)2006——2010年

——至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6000美元。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258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7200美元。

——至2010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4:44:52,市区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4:43:53。

——至2010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3530万人次,境外旅游者250万人次。

——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3年。

——至2010年,市区总人口(按“五普”口径)5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21万人。

(三)2011——2020年

——至2020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14400美元。

——至2020年,市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39:58。

——至2020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5000万人次,境外旅游者460万人次。

——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5年。

——至2020年,市区总人口(按“五普”口径)5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65万人。

(三)2021——2050年

——至2050年, 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4200亿元,年均增长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元。

——至2050年,市区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 1.5:33:65.5。

——至2050年,市区总人口(按“五普”口径)800万人。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加快城市化步伐,建设现代化都市区。围绕“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思路,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力促以主城为核心、外围地区为城市新的增长空间、城镇带和卫星城点轴结合的拓展“掌型”城市布局的形成;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化的高速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增强和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管理、服务和创新功能,实现杭州市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快速发展,为形成区域性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打下基础。

——加速推进信息化,优化经济结构。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高起点、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高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数字杭州”;通过建设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以及社保一卡通等工程,全面推进企业、政府、社会和家庭信息化,把杭州市建成为服务全省的信息中心港和网络枢纽中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共筑国际性大都市圈。多层次、宽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国内外广泛经济联系的开放格局和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现代化大市场体系,不断增强杭州的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大都市圈副中心的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为抓手,建设良性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节约和保护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有效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加强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就业机会;努力创建文化名城,保护好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事业,形成和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进步体系。

——深化科教兴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的位置和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形成与“强市名城”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和发挥杭州市作为全省科技教育中心的作用。

四、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一)城市交通设施建设

对外建设快速环线与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向东,建设和完善以沪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连线为主组成的快速大通道,应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构筑沪、杭、甬交通新三角。向南,建设杭金衢高速公路,实现向浙江中南地区的延伸。向西,建设至黄山的高速公路,实现与黄山风景区的对接。向北,建设杭宁高速公路,实现长江三角洲南北翼以及两大“古都”的呼应和联接。“十五”期间,重点建成通南京、衢州、黄山三条高速公路,争取京沪高速铁路延伸至杭州。中长期考虑建设沪杭磁悬浮铁路,巩固提升杭州在省内和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和作用。

市域形成“一小时半交通圈”。“十五”期间,建成“一绕、三线、三连、四接口”,加快“交通西进”步伐,带动“旅游西进”。市区建成“半小时交通圈”,形成“一环、三纵、五横”道路主骨架和贯通地上、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十五”期间开工建设“余杭临平——杭州老城区——萧山新街”地铁一号线,远期逐步建成覆盖八个城区的地铁工程。

(二)城市化推进

市区围绕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和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积极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形成以“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三个副城)为核心,外围地区为新的城市增长空间,六条生态隔离带,城镇带和卫星城点轴结合的拓展“掌型”城市布局。加快建设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六大组团,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区域中心,联系辐射所属区域,最终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城镇网络体系。

全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城镇,构筑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市域网络化城市。

(三)区域协调发展

紧紧抓住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崛起的机遇,主动融合并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发展。依托上海的门户带动和要素辐射作用,发挥杭州的比较优势,强化与上海在产业上的水平分工,积极从产业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接轨上海,错位经营、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强杭州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在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大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副中心地位。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浙江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城市发展质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城市经营、科技创新等方面构筑浙江省的新高地,进一步发挥省会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充分发挥大都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和五县(市)的腹地优势,加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提高全市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突出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强化区域特色优势,以“交通西进”为先导,统筹考虑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产业合理分工,沿杭新、杭昱公路构筑两条城镇发展轴,优化生产力布局,协调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关文章


秘书资格考试指导之秘书写作辅导:公约
秘书资格考试指导之秘书写作辅导:规划
秘书资格考试指导之秘书写作:征稿简则
秘书资格考试指导之秘书写作:工作要点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