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7:26 07:08:36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id="mar11" class="lyn42">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阶段:
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2.道德发展原因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考/试大/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例如经典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晶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
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教学的启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关文章


第十一章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教师资格考试
第十章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考试
第十章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资格考试
第十章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教师资格考试
第十章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资格考试
第十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章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章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教师资格考试
山东心理学第二章课后习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