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1:58:5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章逻辑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
第二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的监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二)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近四年真题
2004年第37题,选做题Ⅱ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
材料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下图中,作为衡量一国总体经济实力主要指标的GDP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五年来的变化。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②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
③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答案要点】
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的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这些事实说明,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
②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3分)
③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处理好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4分)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章逻辑图

第一节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一)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经济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代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政治上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集权体制被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所取代,它们的对外政策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
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奉行以西方为重点的全方位外交;而东欧国家则以融入欧洲大家庭作为自己的外交基轴。为此,谋求加入北约和欧盟成为它们最主要的外交目标。在社会制度转型后,基于自己国家利益和前途的考虑,东欧国家都明确将它们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回归欧洲,实现与欧洲的一体化。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一)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主要是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其转型的核心是私有化。俄罗斯政治转型主要是从共产党领导的集权体制,转变为以多党制为基础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俄罗斯的三权分立体制还是具有自己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权力的分配不均衡,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较小、司法权力更弱。正因为如此,人们将俄罗斯的总统制称为“总统集权制”。根据宪法规定,俄罗斯总统负责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议会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总统直接任命政府,而议会多数派不能直接组阁;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却难以弹劾总统。所以,有人认为俄罗斯的三权分立名不副实。
(二)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及其调整阶段(1992-1993年);维护国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阶段(1994-1995年);重振大国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阶段(1996-1999年)。从1996年开始,俄罗斯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强调重振大国地位,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明确宣布俄罗斯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俄罗斯支持世界的多极化,反对建立“单极世界”。
普京上台后,在外交上推行与俄罗斯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全方位外交。他主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动力,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重振大国地位。普京的外交战略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将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反对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突出强调军事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务实外交政策。他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强调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利益。可以说,普京外交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反映在外交实践中,普京把独联体、欧洲、美国和亚洲列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大力通过相互交往获取国家利益,提高国家地位。
近年来,在美国单边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俄关系日益密切,两国的共同点也日益增多,尤其在维护国际新秩序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在访俄期间,与普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强调:“不寻求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导权”;“不将国家划分为领导型和从属型”;“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从外部强加社会政治制度模式”等。另外,俄罗斯赞同中国关于“强行表决将导致联合国的分裂”。显然,双方是针对美国的。

相关文章


2007年考研数学线性代数-文都曾祥金讲义4
天津体育学院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6年硕士招生目录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2007年考研数学线性代数-文都曾祥金讲义3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