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讲义10-12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1:54:5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十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www.examda.com
一、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可出多选题)
1.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1)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005年第30题,多选题),就是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要把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具体地说,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一根红线,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党中央执政治国的新理念。
(2)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做到:
第一,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根本基础和根本目标;
第二,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国。
(3)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1.我们要看到,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步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的需要才能愈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愈加充分地得到实现。同样,也只有以人为本,依靠最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根本动力和动力源泉;最后,在实践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 全面的发展观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前提。
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要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使最广大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和社会、社会和自然的全面的协调发展。
3. 协调发展观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所谓协调,是指在人或社会的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和谐,而不是分裂、冲突和对抗。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主要指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经济本身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相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
4.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是以人为本。(可出单选题)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可出单选题)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三大目标与一个标准是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要把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可出多选题)
具体地说,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可出多选题)
做到以人为本的措施(可出多选题)
第一,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第二,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根本基础和根本目标。
第三,发展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第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国。
全面的发展观首先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可出多选题) 来源:www.examda.com
协调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就是“五个统筹”
(二)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
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五个统筹”,从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
“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是指:(可出多选题)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从全面出发认识和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进一步确立城乡统一发展的机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推动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我国是一个大国,区域经济差距很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不同,更因为改革开放步伐、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新阶段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要实现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以确保国家实力增长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改革又要有利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第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和主要体现之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和前提保障。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经济是基础,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更不等于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特别是社会公正、贫富差距和反腐败等问题,才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近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空前,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过分的、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增长快,资源消耗规模惊人,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极为严重,国内外资源矛盾都非常突出。只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文明进步及和平发展道路。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持环境、节约资源这样的双重目标。
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是在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际环境。一方面,我们要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创制、修订和完善,努力争取使之适应我国发展的利益,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还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发展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市场上,客观上都会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带来重大影响,为此,我们不但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还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只有“与邻共富”,才能真正造成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3. 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可出多选题)来源:www.examda.com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应该从以下方面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五个统筹。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发展”的发展目的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实现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出发确立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有:(可出多选题)
1.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2. 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从强调革命、斗争到强调建设、发展,再到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新的执政理念;
3. 是在我国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这一非常关键的新时期以后,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4.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还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还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实际,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5. 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没有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可能实现。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运行状态。具体说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能融洽相处的社会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只有理解和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把握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进而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强调: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战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前四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可以组成一个多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每一个也可以出一个多选题。


相关文章


名师铁军2007年考研数学春季备考实战技巧15计(十三)
蚌埠医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
名师铁军2007年考研数学春季备考实战技巧15计(九)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讲义10-12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讲义13
名师铁军2007年考研数学春季备考实战技巧15计(十二)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