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讲义6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1:55:0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来源:www.examda.com
(二)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第一步,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中央对邓小平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江泽民的“新三步走”战略的概括是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时,即从1921年到2021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即从1949年到204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可出多选题)
(三)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可出多选题)
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三步走”战略是一个由低到高、一步一个台阶、步步向前迈进的三步曲,是一个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发展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是对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行动纲领。这一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我国原有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都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且前两步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另一方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社会主义中国的份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2003年第13题:“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单选题)“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既规划了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又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
第三,注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而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我国确定的战略目标中,富强是首要目标,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争取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民主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现代化的标志,我们要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
第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历史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差不多用了200多年时间,按1980年的汇率计算,我国5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70美元,到21世纪中叶,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以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4000美元,其间大约将用100年的时间。这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只用10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常要用几百年走完的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出多选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我们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一是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二是指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来源:www.examda.com
1.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是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的迅速发展;
第二,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占有与消耗;
第四,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型发展道路,推行绿色GDP考核与评价体系,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第五,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且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进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总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作出的科学选择。(三大依据,可出多选题)
第一,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依据)。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出现过严重失业问题。我国的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又要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时代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定。
第三,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工业化直接面对的基本国情。实践证明,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十分注意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祉的增加,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可出多选题)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关系(可出多选题)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格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2005年第25题多选题)。
我们要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讲,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为此,我们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内容;三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并且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重化产业发展道路。
(二)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两个大局,可出多选题)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3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科学判断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就是首先用各种政策让东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以促进国民经济尽快跃上几个大的台阶,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在这一阶段,中西部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在我国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并迈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2001年文理科同,第35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分析题),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问题,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在这一阶段,东部地区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也应该服从这个大局。
(三)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006年0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鲜明地提出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内容,可出多选题)
我国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可出多选题)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落实分工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可出多选题)
(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胡锦涛2004年9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目前总体上已发展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对农民应该给予、少取、放活,第二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创新),解放农村生产力,第三阶段就是实行反哺。
胡锦涛提出的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基本政策与基本特征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可出单选题)
2.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1998年文科第17题:“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两次飞跃’”,多选题)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运动。
(1)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都得到了发展,但是出现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严重问题。农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落后,与蓬勃发展的城市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之后,今后10到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源:www.examda.com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第一,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农村。
第三,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四, 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努力减轻农民负担。

相关文章


名师铁军2007年考研数学春季备考实战技巧15计(八)
[南华大学]2004年研究生招生说明
[西安外国语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讲义6
名师铁军2007年考研数学春季备考实战技巧15计(七)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讲义5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