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问题连载(七)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1:51:1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国际分工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这个体系内经济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础,它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发展基础上产生和形成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演进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形成:
  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期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形成建立了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工业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这样,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一方面需要国外市场,另一方面需要国外原料的供应。这使国际分工成为必然。于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上,工业国和农业国或世界工业和世界农业之间的、垂直型的国际分工终于产生和形成了。 源:www.examda.com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随着炼钢法等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广泛应用,出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最终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是建立在电力新能源和一系列新工业技术基础上的重化工业的涌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工业国家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型向重工业型的转变。电力、化工、冶金等重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工业依赖于国外市场和原料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和加深。同时重工业的兴起及与之相应的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交通运输、通讯业的发展。大型轮船的航驶、铁路迅速伸向各大陆腹地、海底电缆的连接、电报电话的开通,才真正将各国国内生产和市场转变为世界性的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资本输出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扩大、加强和深化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了工业国和农业国、世界工业和世界农业、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并随着垄断资本的输出和列强从经济上、领土上分割世界,以宗主国和殖民地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终于形成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发生的以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80年代中期以来高新科技的蓬勃发展,将资本主义分工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具体表现是:工业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迅速发展。这是因为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使得工业生产分门别类,越来越多,现代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现代科技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进一步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使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国际化,国际分工从国际流通领域发展到生产领域。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主要表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际垂直分工发展成为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的国际水平分工,并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际垂直分工虽然还未消除,但已退居次要地位。这是因为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的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被卷入世界工业分工体系。

  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争夺和特点



相关文章


2006年考试数学二次型填空题
雷雨2007年形势与政策辅导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问题连载(七)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证明题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