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刘景山2007年考研政治最后预测30题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2:19:2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 认识的本质

[知识要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预测试题]

请结合人类科学发明活动材料(略),阐明认识主体在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

[答案要点] 来源:考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具有创造性。作为从事科学发明活动的人,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中,其创造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1)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创造性的复现。人的认识不仅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作为人类认识中的高层次的科学发明创造,当然更不是简单地仅仅提供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2)人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创造新的技术。

(3)主体反映具有超前性。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反映出对于满足人类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科学发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理想客体,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科学发明就更加具有领先社会和时代的超前性质。

(4)主体反映具有创新性。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包括认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作为科学发明,它本身就是创新活动。在这方面,它比一般人类认识的创新要求更为强烈、更为鲜明。

2.真理观

[知识要点]

(1)真理具有客观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辨证的统一。

[预测试题]

“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说法,是对相对真理的肯定。请对这一判断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来源:考

(1)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相对真理承认人类认识的正确性,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

(2)“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说“是非”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的见解,不存在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3)“彼亦-是非,此亦-是非”,表面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其实它片面地抓住了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比较性,加以无限夸大,滑向了相对主义诡辩论。“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说法与相对真理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

3.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运用

[知识要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我们在对唯物辩证法的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以及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要善于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如对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辨证的否定观、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等的分析中,便应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

[预测试题1]

请分析如下判断:来源:考

(1)现象表现本质,但假象不表现本质;

(2)假象即错觉。

[答案要点]

(1)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自身,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

②假象与本质的关系。假象与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假象作为现象的一种,也表现本质。这是因为,假象的产生是本质决定的。假象虽然和本质相反,但它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假象是本质的特殊表现形式。真象和假象都表现本质,但假象与真象不同,它是从反面表现本质,是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①假象与错觉是有关系的,假象容易产生错觉;

②假象与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不是错觉,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则具有客观性。

[预测试题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答案要点]

要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

(1)原因和结果的涵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2)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既确定,又不确定;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预见对事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作到对事物的预见性,就要认清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见微而知著,由因而知果,从而提高行动的自觉性,获得实践的成功。

[预测试题]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掌握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区别的: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可能性也离不开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转化为新的可能性。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空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们有立足现实,创造条件,促进转化,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的成功。

[预测试题4]

以下是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资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关原理,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案要点]

(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既扬弃旧事物中过时腐朽的东西,又继承它的合理因素。

(2)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的态度,进行辨证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孟子的“民本”思想,看到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劝诫统治者采用以“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为主要内容的富民、教民的施政纲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 “重民”、“爱民”的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和仁政,但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预测试题5](略)

[答案要点]

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名师梁峰2007年考研政治各科最后点题
2007年考研政治各科命题重点终极预测
石河子大学06年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考试参考书目
石河子大学2006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名师刘景山2007年考研政治最后预测30题
[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007年考研政经部分浓缩归纳16要点
新疆大学05年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简章
2007年政治涉及的几个主要的知识点及其背景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