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自考文丛:唐宋名家词导读备考综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16 22:54: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题型及卷面分数分布特点分析

1、考卷试题类型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重等,请见下表:

序号 题型 题量×题分 合计题分 两大部分占总分比重
1 单项选择题 20×1 20 40%
2 多项选择题 5×2 10
3 填空题 10×1 10
4 简答和简析题 5×6 30 60%
5 分析和论述题 2×15 30

2、卷面分数分布特点分析:从卷面分数来看,虽然笔答题所占比重高达70%,但实际考试中,由于每题1分的10道填空题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就难度系数而言,基本可归入选择题类。其余60分的笔答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各占30分,题型简单,题量不算很多,因此各题的题分相对较高,尤其是论述题。由于所有简答题、论述题都没有给出题目所要求析论的作品的原文,因此,笔者在本课程【概论】栏目中曾强调对各作品必须逐一过关、了然于胸,就是这个道理。哪怕对于略读的词家作品,也千万不能有所忽视。以2002年的考题为例,最后一道论述题是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可能许多考生都会阴沟里翻船,连原词作究竟是什么都记不起来,更遑论论述该词是“如何通过动作和细节表现孤独感的”。笔者是2003年10月份参加并通过该门课程考试的,正是有了上述这道考题的警例,笔者在考前特地将课本教材中的所有词作反复诵记,以保无虞。因为只要理解和熟记了词作原文,面对考题,根本无须倚赖教材的导读分析,以我们作为本专业考生的文学水平论,基本都可以绰绰有余了。故此,希望学友读者切记。
3、考题具体实例及答题规范,请参见本课程【附录 历届真题及答案】栏目。
二、笔答题命题特点及考点分布分析
1、囿于原材料来源的匮乏,本课程的【应试】栏目以及【附录】栏目,都只给出2002年的有关考题及其分析。但从笔者考前的备战以及应试的实战经验(2003年)来看,足矣。

用课材目录的词家清单结构,旨在为读者指明以下的应试备战意义:一者,从历届考题的命题内容来看,简答和简析题重在对著名作品或某些著名词句的分析考查。由于课材的选作基本上已全部是名家名作,因此,本项考题的考点分布其实难以定位,指向范围基本就是整本课材,这也就是笔者在【概论】栏目中所指出的“难度不大,然无捷径可言”的原因。是故,不管有没有落入考点,作为临考前的备战,面对表中的词家清单,读者对其相应的课材入选作品,内心务必有如大阅兵似的浮现出一定的原文印记。二者,面对该词家清单目录,读者最好将作家作品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有关词的发展史联系起来认识体会,以便对入选词家尤其是自成一家的大词手及其代表作品的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有一个更好更全面的把握,因为这方面是分析论述题所涉及和侧重的考查范围。是故,例析表2进一步从词家和作品这2方面对命题考点的重心进行了相应的解构:词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用表格双划线进行分界标示,李白-白居易代表了唐代的早期文人词,温庭筠-李珣代表晚唐花间词,冯延巳-李煜代表南唐五代词,余者则是宋词;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杰出代表词家用“*”标示,特别重要的词家另加表格底纹标示。课本教材入选的50多位词家及其词作品,从历届考题总的考查格局来看,重心无疑是落在五代和宋代。凡此种种,读者可以自行用心体会



相关文章


汉语言专业自考文丛:西方文学史发展概况
汉语言专业自考文丛:唐宋名家词导读分析
汉语言专业自考文丛:唐宋名家生平资料概览
汉语言专业自考文丛:《语言学概论》课程分析
汉语言专业自考文丛:唐宋名家词导读备考综览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专业新旧课程执行期对照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应考方法
自考生参加国家级职业资格证考试有极大优势
计算机网络(独本)专业新旧执行期课程对照表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