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跟踪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23 13:59:0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跟踪考试
语文试卷(B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试卷答案均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共21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杰作,观照生命
孙文辉
我们看到,那些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那充满野性的黑人艺术、那黄土高原上喧天的鼓舞,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而现代人创作的戏剧作品,有的虽然轰动一时,但往往总是昙花一现。因此,法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尤涅斯库这样说:“如果计算一下至今还能感动观众的剧作,几个世纪之间也不过是二十几部作品……至多三十部。但是至今还能和我们思想交流的绘画、诗歌、小说,都是成千上万。”为什么呢?尤涅斯库认为,“戏剧缺少艺术作品中必不可缺的天真。我并不是说一位诗剧作家不可能表现出天真来,但是,就目前来说,我还没有看到他出现。所谓天真,是指从人的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那种明彻的天真,这种天真把存在于人心灵深处的源泉都揭示出来,直接透露给我们借以恢复我们原有的天真,显示我们存在的秘密。”
尤涅斯库所说的“天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自由状态。要让天真回归戏剧,就必须让戏剧担当起自己的本质使命一一艺术的现代使命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仅是创造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于观照生命。
在几个世纪之间出现的近三十部杰作中,莎士比亚应占据一席之地。尤涅斯库认为他的《理查二世》就是历史剧中的杰作。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是通过一个王朝的衰败来抒发对人生的浩叹;那么,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杰作。
《桃花扇》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结构严谨、情节复杂。剧作以明末名士侯朝宗和妓女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写出了南明的亡国痛史,其中一把桃花扇,通过赠、血溅、画、写、寄、撕,既是李香君“桃花薄命”的真实写照,也是刷中人“扇底飘零”的人生缩影。
何谓“离合之情”?
“离合之情”中的“离”,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一种丧亲之痛,一种人在离群之后的寂寞愁苦;“合”,则是那种“痛”与“苦”过后的欣喜若狂。这是人类的普遍性情感,也是人与现实环境发生激烈冲突而显示生命活力的表征。
何谓“兴亡之感”?
细细探究,我们也能发现,兴亡之感也深深地发自人的内心。它是一种个人的命运被社
会环境制约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悲叹。
作为一种对生命的观照,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桃花扇》中的桃花扇,既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也是神话思维中的“死而复生”原型的又一次复制。血溅诗扇,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历尽磨难,倍受摧残;将数点鲜血缀成桃花,我们又看到了生命的再生、美的复活。这样,一把桃花扇,不再是一件静态的道具,而是一种带有过程性的、生命的象征。孔尚任有意识地运用它,将侯李的离合绾连在一起,将南明王朝的兴亡系于扇底,却在不经意中揭示出潜藏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再生原型,而这种原型又融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于一体,,最终通过“撕扇”,“写出了美的破灭、崇高的破灭,写出了这种破灭是那样地不可挽救;同时,也写出了在破灭中挣扎的美,在破灭中更加闪光的崇高。”著名戏剧理论家余秋雨认为,孔尚任强有力地刻划了必然性破败,更包括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对儿女柔情的挥弃,对封建政治理想的淡漠,对儒家道学观念的动摇,以及对于国家民族急速下沉趋势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简言之,对于末世的预感。”
《桃花扇》成功地实现了对人的生命的一次现照。
(节选自《戏剧哲学》)
1.下列有关原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至今一直保持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原因在于它们促使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积累。
B.“现代人创作的戏剧作品,有的虽然轰动一时,但往往总是昙花一现”,这是因为它们缺少艺术作品必不可缺的天真。
C.法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尤涅斯库认为,现代戏剧相对而言成就不高,能表现出明彻天真的诗剧作家目前尚未出现。
D.莎土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二世》通过一个王朝的衰败来抒发对人生的浩叹,是一部能表现生命的自由状态的杰作。
2.下列对戏剧的“本质使命”所包含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应该如绘画、诗歌、小说一样,要表现生命的自由状态。
B.戏剧必须能揭示人心灵深处的源泉,显示人存在的秘密。
C.戏剧的本质使命是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创造精神财富。
D.戏剧的本质使命在于恢复人的天真,在于关照人的生命。
3.下列关于“《桃花扇》成功地实现了对人的生命的一次观照”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扇》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结构严谨、情节复杂。
B.《桃花扇》中的桃花扇,是一种带有过程性的、生命的象征。
C.《桃花扇》写出了美的破灭、崇高的破灭和在破灭中挣扎的美。
D.《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包括了作者对末世的预感。



相关文章


2006年湖南省永州市四中高二第9次月考语文试卷
2006年潮南区高二下学期期终质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初一英语易错知识点归类例析(一)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跟踪考试参考答案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跟踪考试
2006年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06年潮南区高二下学期期终质检语文试卷
2006年高二下学期学生学科素质训练语文试卷
2006年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