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美丽——《晏子使楚》课文导读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23 14:13:4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晏子使楚》这篇文章就充分展示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在谈笑之间,挫败了楚国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使得他的声名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文中是如何表现其非凡的智慧的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怎样全面、深入地去掌握呢? 来源:www.examda.com

  一、夯实基础,拓展思路这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先要对其中一些较难的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加以揣摩,从而能够更准确理解课文的内涵。

  (一)文中难于理解的词语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词多义“之”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其用法往往也是多样的。这篇文章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种用法:(1)代词,指这件事。如:楚王闻之 (2)助词,的。如:齐之习辞者也 (3)人称代词,代晏子。如:吾欲辱之 (4)代词,指下文的内容。如:晏闻之“为”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多次,其用法主要有:(1)相当于介词“于”。如:为其来也 (2)作动词用,如:何为者也?意思是:做;又如: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结出。

  2、通假字(1)缚者曷为者也(同“何”)

  (2)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3、古今异义(1)谓左右曰 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2)其实味不同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

  (3)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辱;今义:疾病。

  (二)文中有一些语句由于形式的变化而需要深入理解,以明确其含义。在文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语句需要把握。

  1、倒装句。在文中表现为宾语前置,比如:(1)何以也,即“以何也”。(2)何做,即“做何”(3)缚者曷为者也,即“缚者为曷者也”

  2、判断句。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抓住了难词难句的要领,我们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就会游刃有余,为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机智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晏子的雄辩、机智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的。在晏子第一次出使楚国时,楚王先是让晏子从小门进入,面对齐国的这般羞辱,晏子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楚王不甘心,又讥笑齐国无人,才派晏子来的。晏子回答他,楚国不仅人多而且是“齐命使,各有所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晏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这就有力地表现出晏子不畏强暴,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楚王也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付出了代价,自取其辱。但他仍不思悔悟,得知晏子将再次出使楚国时,还妄图再次羞辱晏子。课文就是讲述晏子第二次出使楚国的故事。

  这一次,楚王寄希望于侍从的策略,以为自己污蔑齐人善盗的计谋能得逞。当楚国以如此卑劣无耻的行经来羞辱齐国时,晏子并没有正面驳斥,怒骂楚王,而是另辟蹊径,巧设譬喻,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比喻,来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晏子机智敏捷地化解了正面冲突,使楚王不得不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自我解嘲。可见,晏子的言语犹如一把利刃直接指向楚王的要害,同时也避免了一场战争。

  故事除了用语言彰显人物的形象特点外,还安排了曲折的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因为楚王“欲辱之”的做法使晏子的出使蒙上了一层阴影。楚国君臣定下“妙计”,晏子看来难免受辱。面对突来的变故,他却能够巧设比喻,直击楚王要害;楚王颜面尽失,似难下台,他却能够自找台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晏子以高超的雄辩技巧,随机应变的策略战胜了楚国君臣,维护了国家尊严,课文刻画了晏子凛然不可侵犯的自尊和楚王自取其辱的窘态,对比鲜明。



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这天终将来临
北京示范高中跨区县招生比例不超30%
难忘的《端午日》大家的沈从文
北京副市长:中职学费有望减免三分之一
智慧的美丽——《晏子使楚》课文导读
北京中招分三类方式录取 多数考生将统一录取
北京中考计划招生11万“招优”将按1:1.2推荐
清香的竹子悠远的乡情——《竹林深处人家》读后练笔
阅读赏析:珍珠别针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