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物:徐展阅 “牛津”看中了他什么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23 17:02:2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再过四天,刚刚从华东师范大学光电子专业毕业的杭州男生徐展阅将登上飞机,直飞英国伦敦。等待他的是在牛津大学塞德商学院一年的金融专业研究生课程。牛津商学院是全球最年轻的商学院之一,但作为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却在过去的800多年里培养了无数世界级的商界领袖。在《金融时报》的全球MBA排名中,牛津商学院2003年排名第33名,2004年第26名,2005年第25名,2006年则跃居全球前20名。短短的十年之中,塞德商学院迅速跻身于全球一流的商学院,堪称奇迹。牛津塞德商学院也是全球国际化最好的学校,国际学生占了89%,其中30%来自亚洲。今年,硕士研究生全球招生70人,徐展阅是其中之一。徐展阅说,他不知道今年会有多少中国学生入选。

  徐展阅一开始写的“个人陈述”,被留学归来的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在正式寄送申请前,他的“个人陈述”共修改了五次

  申请过国外大学的人一般走的都是遍地撒网的路数。先参加考试,得到成绩后开始申请学校,再根据学校提供的要求,寄送个人资料。见到徐展阅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大家都很关心的———牛津大学是如何选择学生的?它心目中理想的学生是怎样的?徐展阅在纸上列了几大项目:语言成绩、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个人陈述、简历、老师的推荐信、本科成绩以及其他一些可供对方了解你学术能力的东西。“国外的学校与国内学校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不仅仅看成绩,而是根据你提供的资料对你做一个综合评估,看你是否有在这个方向发展的愿望,以及是否还有挖掘的潜力。”从申请学校到最后拿到通知书,整整花了半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去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慢慢摸索,慢慢成长。这种摸索从“个人陈述”开始。不少人看来,“个人陈述”就是用流水账的方式把自己的状况从小学到大学介绍一遍,“吹嘘”一下自己的优点,再蜻蜓点水地提一下缺点,最后表达对这个专业、这所学校的向往。徐展阅一开始也是这样写的,但拿给留学归来的老师看时,被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老师告诉他这样的个人陈述,人家肯定不会录取你的。“这样的东西毫无新意,大家都是这个套路,你能保证自己能脱颖而出么?”在正式寄送申请前,徐展阅光“个人陈述”前后就修改了五次。最终寄出的“个人陈述”将个人素质摆在最前面,因为这是国外学校最看重的,然后简单讲述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对未来的打算,以及对金融专业的看法。“我在陈述的最后,除了写学校能给我提供什么,还写了我能为学校提供什么。”他说这是他在陈述里耍的一个小小“花招”。

  向牛津大学快递出材料后,徐展阅的心总算放下了,但他没想到连最保险的快递也出了问题。申请截止日期前一天,学校发来邮件说快递还没收到来源:www.examda.com

  半年多的申请过程,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国外不少大学的报名都是先通过网上报名,交纳申请费,再在规定日期前寄送成绩单。向牛津大学快递出材料后,徐展阅的心总算放下了,但他没想到连最保险的快递也出了问题。申请截止日期前一天,他正在上海福州路上逛书店,徐爸爸突然打来电话,说学校发来邮件了,说快递还没有收到,可能会耽误录取。他的头一下大了,马上赶回学校。先去快递公司网站上查投送信息,发现已经寄送了。给快递公司打电话询问原因,结果是因为航班误点导致材料迟了五天,但已经投送到学校。然后,他给申请办公室发去邮件,说明情况。第二天晚上,对方发回邮件,表示在截止日期当天已经收到材料,但来不及整理归档。因为当天早上录取委员会就已经开始评估了,为公平起见,他只能错过第一轮的录取。“商学院的录取是一批批的,越到后面竞争越激烈。”徐展阅说当时真的有点郁闷,因为问题并不是出在自己这儿。但他依然很有礼貌地给对方回了邮件,表示感谢。出于慎重,牛津商学院对报考的学生都安排了面试,新加坡、日本这些国家都会有好几次集中面试的机会,而中国只来一次。第一轮录取被耽误了,也就耽误了在中国的唯一的一轮面试。

  又等了一个月,他终于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共申请了13所学校,收到了4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他选择了牛津

  校方发来邮件,要求他通过电话和面试官进行交流。他回邮件的时候,感谢的同时附上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这个号码出现问题,是否能够再提供一个备用号码,方便我和面试官联系。”对方回复说:“你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这样问的人,很细心。一般情况下,这个电话号码是不会出问题的,但如果真的有问题,你可以拨打这个电话……”这轮面试堪称压力面试,操着一口英国英语的老师,用四五倍于正常语速的速度进行发问。英语很好的他仍然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问题的关键词。有时候,老师问到专业问题时,会一再追问,直到他说明白为止。40分钟的面试,他握电话的手满是汗水。“其实,面试就是测试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看看你是不是一块好料。”面试最后,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国学生有什么弱势,该做什么准备?”他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想让老师有的放矢地指点自己一下,以便能够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又等了一个月,他终于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本厚厚的活页夹里,除了一封欢迎信和详细的专业介绍,还有一本牛津旅游手册,介绍校园内的名胜古迹,还有暑假作业。他说,看了那份书单就知道这一年的学习压力真的会很大。“我们这个班级GMAT的平均分是730 分,我只有710分,里面高手云集啊!”他当时申请了13所学校,最后收到了4所学校提供的offer(录取通知书)。最终,他选择了牛津,他说他喜欢挑战压力。

  1999年,才读初二的徐展阅入选了杭州日报中学生通讯社小记者。刚开始整整一个月,他写了很多篇稿子,但没有发出过一篇

  琐碎的申请过程、繁复的测试以及漫长而焦心的等待。听他重复这些过程我都觉得头疼,很难想像一个22岁的男生是如何有耐心将问题一个个解决的。不过,其实不用问,我心里就有了答案。因为,我认识徐展阅已经很多年了。最早是在1999年杭州日报中学生通讯社招聘现场,当时我是面试考官,有很多人来参加面试,但符合要求很少。最后,当时才初二的徐展阅入选了,原因是他超过同龄人的那份稳重。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细节:录取后,整整一个月,他写了很多篇稿子,但没有发出过一篇。“那时候,我每周六都去报摊买报纸,看上面有没有我的名字,可每次都是失望。”于是,他开始琢磨写同一题材见报的文章。“看了几期后,就发现不是我的题材有问题,而是写法有问题。”他说,后来发现记者做的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通过各种渠道发现有意思的事情和现象,自己去发掘、思考,再用文字方法表达出来。一年后,他成为了学通社的副社长,单独领导一个小组,隔周提供一个版面的稿子。他说,刚接手时压力很大,组员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候几个稿子内容撞车,有时候所有的稿子都没有最关键的内容。“那段时间,我实在很想一个人把版面写写完算了,但我还在读书,这是不可能的!”

  学生记者生涯让徐展阅提前接触社会,学会创新思维;也让他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学会解决碰到的难题

  徐展阅在杭州日报中学生通讯社一干就是三年,从普通学生记者干到了学通社副社长,最后成为学通社社长。后来,他每接一个选题,先不忙着分配任务,自己先想好应该做哪几块文章,每篇文章该写什么内容,甚至细化到该采访哪些人,问哪些问题,考虑成熟后再一篇篇分配下去。“后来我开会,人家都叫我‘阿背哥’ 了。”因为每次他都要一遍遍交代,直到所有人明白。他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些压力下培养起来的。除了选题上的统筹安排,学生记者这段日子也让他提前接触社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培养了创新意识,学会解决碰到的难题。有一次,学通社搞体验活动,他和另外一名小记者的任务是卖报纸。每天早上4点多去领报纸,再去火车东站叫卖。开始他以为只要把报纸放在塑料袋里,在广场上叫几声就有人来买。结果前两天,要花半天时间穿大街走小巷才卖完100份报纸。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成了他们头疼的事情,甚至有放弃的念头。“到了第三天,有人指点了我们一下,我们自己也摸到了门道。”徐展阅说,除了高声叫卖外,他们还专门盯着下了公交车但不急匆匆赶路的人。“因为他们肯定买好票了,不用赶时间。”到了最后一天,他们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卖出了200份报纸。

  因为有学生记者的经验,徐展阅考上杭高后也搞了一份“报纸”———《校园节拍》,满怀豪情地制定了发行计划:从200份到500份,最后到1000份,从杭高走到杭州各个高中去

  有了在杭州日报的学生记者经验,当徐展阅考上杭州高级中学,担任学生会主席及杭州市学联副主席时,他已放开了手脚,在杭高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校园节拍》。当时他是学生会主席,虽然学校没什么规定动作,但他总觉得要自己做些什么,办一份报纸是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当时校园里大部分刊物都偏文艺,缺少一份新闻性很强的报纸。我又是杭报的小记者,这方面有经验也有优势。”《校园节拍》每期四开八版,分成新闻、教育动态、评论、人物、副刊等不同内容,每月一期,第一期策划的专题就是“高三学生如何看待高考提前”。成立当天,30多个人在杭高的一个小办公室里举行仪式,会上他满怀豪情地制定了一份发行计划,从200份到500份,最后到发行量1000份,从杭高走到杭州市各个高中去。但真正动手去做,就发现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做一份报纸和想像的不太一样。“人的关系很难处理。”他总结当时的困难,编辑组和记者组关系很好,但与技术组沟通不够,导致负责排版的人员纷纷退出。原本打算半月一期的报纸被迫延期。调整为月刊后,人手紧缺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又有了技术问题,由于报纸是油印的,照片看不清楚。他们就跑去印刷厂,对照印刷用的色卡,一次次试验,直到照片达到最满意的效果为止。“当时我打算做一本培训手册的,里面就有图片该如何设置,标题用几号字,正文用几号字。”徐展阅说,后来这本手册没有成型,但制定的版式却一直使用下去。

  办报纸让徐展阅学会如何管理团队,激励团队,让团队合作发挥最大的力量,他认为牛津之所以录取他,“看中的是分数背后的东西”

  报纸印出来后,他们还确定了发行策略。徐展阅想了几招去推销报纸,在校园里人流多的地方卖,用自行车运去杭高的民办初中启正中学卖。徐展阅说,在“启正”是卖得最好的,3角钱一份,卖到后来和抢一样。“因为‘启正’的学生大部分都想进杭高。”办报纸的这个经历对他而言,不仅是体验到一份报纸是如何出炉的,更是让他学会如何管理团队,激励团队,让团队合作发挥最大的力量。“的确走了不少弯路,但最后我们都找到了解决方法。”他说,这些不是光听别人讲就能体会到的。也正因为在高中里有了这份经验,他在大学里做学校校刊的执行主编以及校学生会副主席时,也没有遭遇太多困难。即便有困难,解决起来也驾轻就熟。最后,我问他,当他拿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觉得学校为什么会录取他。想了良久,他说:“大概是因为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吧。”停顿了一下,补充强调了一句:“还有,他们看中的是分数背后的东西,我的社会经验打动了他们,让他们相信我是能执著地做好一件事情的。”



相关文章


MBA人物:另类职业经理人杨洪青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MO迪帕克·阿德瓦尼
MBA人物:徐展阅 “牛津”看中了他什么
这个绍兴人真当灵光第一单生意就成MBA案例
一个加拿大能源销售元老的艰辛创业历程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