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周刊》寄语—第四十二期“天道酬勤”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23 17:24:1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在鄞州日报社,每每聊起自考这个话题,同事们都会说到祝永良。究其原因,一不因为他是报社要闻部主任,二不因为他曾经获得过宁波市优秀自考毕业生的荣誉,而是他多年的自学经历,让那些准备自考的人们明白了自考可以成才、可以改变人生道路这个朴素的道理。

  话说开了,祝永良身上的故事还真不少哩。

  少年已识愁滋味

  祝永良的家乡在萧山与诸暨接壤的一个偏僻山村。1982年6 月,18岁的他高考发挥不佳,以十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本来,按照平时的成绩和底子,再补习一年应该不会有问题,可贫困的家境再也无力承担他的学习费用。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高中毕业的他拎起竹篮,打起了猪草。

  半年后,当地一所小学打算招一名民办代课教师,小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报名,没想当下就被录用了。从挥舞镰刀打猪草到执起教鞭,小祝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评为萧山县临浦区1984年度先进教师。可这并没有给他生活上带来任何安逸和好运。原来,当时一边代课一边复习的小祝,很想和别的民办老师那样,通过报考师范学校来圆自己的大学梦,于是几次跑到有关部门咨询,可每次的答复都是:在编民办教师可以,你是民办代课教师,不属于报考对象。拿着一个月26元且要到年底才能兑现的微薄薪水,小祝看不到圆大学梦的任何希望,加上当年家中修房子急需用钱,他于1985年忍痛离开教育岗位,进了省建二公司下属某工区,当了一名农民合同工。

  打那时起直到1989年底,祝永良一直在建筑工地的预制场上拉黄沙、石子、混凝土……在别人花前月下、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必须为生计马不停蹄地劳作。由于眼睛近视,加上身板不像其他工人那样结实,在每天近十小时的工作中,常常免不了要被工友责怪几句。

  从给一块荒地打桩到造起高楼大厦,走在换了又换的工地上,才二十几岁的祝永良时常感叹命运不济。特别是做小工的头两年,迷茫的他真的无法找到生活的目标、看到未来和希望。别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在祝永良眼里,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偶然机会识自考

  记得一位大师曾经说过“人的命运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抓住恰当的机会,你也许就会获得一个精彩的未来。”

  工地上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单调,工人们只能从每个班组一份的《劳动时报》上获取信息。所以,早在1984年就开始实行的自学考试制度,祝永良却一无所知。这一切直到1987年初才发生了改变。

  那天工休时,他和几位工友一起靠着水泥桩聊天,见旁边有一张撕了一半的废报,便随手捡了起来。也就是这或许分文不值的半页报纸,成了改变小祝命运的契机。原来,报纸上刊登着一则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简章。得知社会上原来还有这样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他的心顿时热了起来,当天下午就请假赶到镇海区自考办咨询。当得到自己可以参加自学考试的明确答复后,当时正患感冒的他顿觉症状全无。

  能参加自考,对祝永良来说当然是一次机遇,但有了机遇,命运还需要自己去牢牢把握。

  和其他的自考生相比,小祝有着别人看来不可克服的障碍。首先是工作辛苦,一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来,谁还会有精力拿起课本读书;其次是民工宿舍多人一间,人家晚上要打牌聊天,倘有个读书学习的,肯定会显得很不合群;三是在自学过程中,常常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你是农民合同工,就算毕业了,单位也不可能重用你,何苦呢。


相关文章


老树发新枝盘点自学考试的三大新意四大优势
汹汹众议难挡垄断之手自考办岂能沦为“考霸”
就业成专业选择风向标自考新老专业冰火两重天
《自考周刊》寄语—第四十二期“天道酬勤”
为自考生争辩:北京师范大学保送生选择自考
由一个自考女生跟一个本科生恋爱而想到的
当梦想照进现实:我理解的自考就是自强加思考
我关于英语写作基础的一点感想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