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学习笔记与心得(二)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24 19:19:0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政治考试与面试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历史背景:
1、1942-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使中共摆脱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树立了主观联系实际的作风,使党风空前团结,在此背景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2、1945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民族解放问题的贡献,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思想准备。
3、1945年4月-6月,中共七大中听取了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明确规定中共以马克思主义列宁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倾向。
(二)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评价。反对自党内外全面的反对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独创的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2、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启蒙运动,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人们接受新思想,为马列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毛泽东思想产生提供了根本前提。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时代条件:毛泽东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2、 理论渊源: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是主源;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另一渊源,是次源;
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
4、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六)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萌芽的出现:1924年国民革命的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许多理论问题促使毛泽东思想萌芽。1925年12月-1926年3月形成毛泽东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两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解决领导权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同盟军问题)是其标志;
2、 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北伐战争失败以后土地革命开始。"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四篇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代表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也是正式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3、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发展: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领导的地位,抗日民主运动(1939-1942)的兴起使其成熟及进一步发展。标志著作:《共产党的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4、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1)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原则(2)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3)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4)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5)关于社会主要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6)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想(7)关于社会主要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9)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思想(10)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七)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主要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军事战略;《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十大军事原则》等;4、关于政策和策略;《论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等》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关于党的建设:《反对本本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整顿党的作风》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结合在一起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应从他的全部历史以及全部革命历史结合在一起,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同林彪、江青的反革命错误区分开来,根据这样的原则,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为中国各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这个理论上看,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一)近代中国社会是怎样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9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和辛亥革命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近代人民斗争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制度,构成了中国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的起源,它的失败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人民大众是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是因为三个原因:1、中国工人阶级高度集中,充分发挥了组织的战斗力作用2、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三层压迫,严重性、残酷性极为少见,于是反抗性极强3、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容易与农民阶级联盟。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国家的基本力量。
2、经济纲领: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内容);保护民族工商业。
民主主义革命的土改总路线:(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改中应注意的两项基本原则:(1)必须满足贫农的要求(2)不要侵犯中农的利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种经济成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主导地位);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根本: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并,劳资两利。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
(四)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中国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族自由。
2、 武装斗争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的道路:中国农村的特点,地广人稀。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式:农村是薄弱环节。
3、 武装割据: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时提出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路线:包含两个联盟(1)基本联盟:工农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2)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非劳动阶级的联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路线: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5、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时期:党建设的基本经验(1)着重从思想上建设(2)着重从组织上建设(3)保持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作用;党建设的主要形式: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主义。
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重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一时期的总任务,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什么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
四、社会主义建设
1、怎样阐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八大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转变。八大提出的基本任务:我党将全力以赴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革命性的转折。
2、 么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有两类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大量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主题。
工业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周恩来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1946年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五、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最主要的,实事求是是中共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针对教条主义倾向第一次提出党的思想这一概念。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以自己为主,以外援为辅。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背景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经验中建立起来的。3、是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年发展阶段:1、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初步形成2、十二大--十三大,逐步发展形成基本的轮廓。3、十三大--十四大,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准,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他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突破了常规,开拓了马克思理论的新境界。
2、 坚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露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
3、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做出了科学的判断。
4、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怎样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任务?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本质(重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1992年邓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
(1)在目标层次界定社会主义本质(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基础地位(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5)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6)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法,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本质与基本特征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5)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生产力,可能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3)发展是硬道理(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5)要善于把握时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问题
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进步。]
依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
一切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即使是社会主义的,也不一定是当前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认识我国现实社会的特征,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具有落后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2)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还很不充分(3)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来看,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4)从个人收入分配来看,存在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确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的主要方面(1)发展生产力,坚持现代化建设(2)改革生产过程中落后的劳动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等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同时需要对外开放,(3)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使解决这一矛盾的各种手段、方法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能搞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4)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坚持当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5)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互相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的(2)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强国富民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一定要长期坚持,决不能半途而废(3)党的基本路线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的拥护。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互相促进的。(1)发展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高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4)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本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基本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政策: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基本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政策:坚持用邓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其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大纲领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三大纲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体协调发展。2、三大纲领分别由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基本止标决定基本政策为实现基本目标服务。3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大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和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3、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既实事求是又雄心壮志,达到"三步走"战略目标。3、全面发展4、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5、特别着眼于长远。6、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体制创新为基础。
(二)农业是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
3、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表现:(1)它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技革命特别是高科技导致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发展;(2)它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在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中,生产是出发点的归宿,科学技术则是先导;(3)它是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当代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五 社会主义初级段的所有制结构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2、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1)必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以经济的作用决定的(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对经济以展起主导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公包括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也称国有经济,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具体表现为:(1)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着社会生产的和流通;(2)掌握着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拥有着强大的工程技术队伍和先进技术设备,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3)是保障集体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保障非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4)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保障。
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它可以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能够比较好地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2)集体经济在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适应城乡市场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方面,有着国有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
(1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集体经济为主。
(2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农村改革20处取得了伟大成就: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和政社合一的体制,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为基础,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其他资产归私人占有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在私营企业主和雇佣工之间存在剥削的关系。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要、扩大就业和节省国家投资、增加财政收、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起到了积极和有益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外资经济是指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外资部分。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此决定,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归根结底,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为和水平和状况决定的。因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
2允许"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之路
3邓小平"允许先富"思想的主要内容
4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 先富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而造成的两极分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鼓励先进,发展生产,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2)面对过高的水平,把抽象的社会公平作为处理分配问题的最高原则,以及借口提高效率,主、张两极分化,都是十分有害的,它非但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效率,反而破坏生产。


相关文章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相关政策
公共管理硕士(MPA)简介
网友学习笔记与心得(一)
2005年全国MPA报名人数一览表
网友学习笔记与心得(二)
MPA考试:MPA各院校联系方式
MPA考试:MPA设置哪些课程?
积极发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公共管理硕士简介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