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案:外交事业的发展(1)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3:30 11:20:2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对抗中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与多极化的世界。
2.能力方面:(1)通过中苏关系恶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环境变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也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同时,中国致力于促进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通过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4.学法指导方面:通过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重大发展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貌。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美关系的演变是重点。中美关系是新中国外交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中美关系的演变成为影响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推动了日本、西欧各国和其它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从而,大大缓和了国际形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因此,重点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本节内容的另一重点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党中央科学地分析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结果,是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需要而制定的。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中国外交活动十分活跃,国际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重点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国际事务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难点分析:
(1)中苏关系的恶化是难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巩固了中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这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外交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后来,中苏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甚至发生边境武装冲突。学生对于中苏关系的这种演变难于理解。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出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推行强权政治,企图控制中国。苏联的对华政策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另外,对中苏关系的演变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对苏联曾给予中国的帮助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也要分清是非曲直,帮助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中苏关系的演变。
(2)中美关系的改善是本节另一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长期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给中国外交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中国同美国进行了坚决斗争。70年代初,中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出乎当时人们意料。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也难于理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当时复杂微妙的国际形势,中美两国各自的战略考虑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去理解。还要特别指出:中美两国虽然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仍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需要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确服困难。使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生:(学回答)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呢?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学习

相关文章


2007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事业的繁荣
2007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第一章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外交事业的发展(1)
2007年幼儿园部分《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