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灯数学给我的指导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4:02 11:52:5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2000年题简单,分数普遍高,我政治69,英语82,数学78,总分406,本来是马尾穿豆腐,提起来会让高手们所不屑。只是情况特殊,我在读大学时从没有过考研的精神准备,也没好好学习,线性代数没学过,其他科目也是混过来的,工作两年后才突然下了这个决定。只能用6个月的时间突击复习,数学基本上是从微积分甚至高中课程从头学起的,而且改换了专业,因此,我觉得我这半年的经历,苦多甘少,在考研过程中所碰的钉子和教训,对于考研朋友,特别是在职的考研朋友也许会有所帮助。所以贴了出来,帮大家尽量避免我所走过的弯路。里面浅薄幼稚和狼狈不堪的东西很多,请广大顺利过关的高手们不要见笑。

  这半年的确挺苦的。起早贪黑,0700——2400作息,在家乡的一所高校HBU大学的自习教室中与96级弟弟妹妹们做伴,晚饭也在学校的大食堂吃,一直坚持到2 2点自习教室熄灯,回家后还得再看到12点以后。唯一的放松是在十一国庆时给自己放了半天假,看了看向往以久的阅兵式实况转播。

  (一)数学部分

  我是1997年毕业的,在校时学的算是外贸实务加点儿海商法。我那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问题,在校四年各自只学了一个学期的概率和高数,还是连蒙带骗混得个及格,线性代数一点都没学,对数学基本上是一窍不通。

  97年毕业后又孤身在外地过了两年游手好闲的日子,数学唯一剩下的就是高中时理科的那点底子。英语方面,相对幸福多了,毕竟当年还应付过六级,这两年工作中也没放下。

  1999年7月在家庭、工作情况极其突然的变化下,我才匆忙作出了考研的决定,着手准备复习。8月辞职回到家乡,华北中部的一坐小城,开始正式的考研复习。时间非常仓促。真正进入状态是9月份家乡当地的HBU大学开学后,我每天在HBU大学的自习教室中学习,效率挺高数倍。

  根据本人实际情况,我将主要精力放在数学上,采取重点突破。

  第一阶段,自学数学基础课程。

  9月份前,将《经济数学》教材(仅包括高数、概率部分)通读了一遍。目的是尽可能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熟悉定理,做初级水平的课后单元练习题。- ——要想盖房子总得打地基吧!虽然时间紧张,地基无论如何是夯不实了,但无论质量多差,总是比建空中楼阁强点。

  我用的是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经济数学基础》,鹿立江主编的,主要是为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编的,所以内容很简单,不少难点都删掉了,很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还准备了人大版财经类本科生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备用,有些知识点交叉起来看。

  其实数学这两部分可以分为几大块,例如:高数部分有:求极限,求导数,求偏导数,求积分,求二重积分,应用三个中值定理(微分学中值定理、积分学中值定理、连续函数中值定理)做证明题,等等。概率分为:应用古典概率的几个公式(贝叶斯公式、全概率公式什么的),几个重要分布的应用,方差,数学期望,(大数定律已经多年未考)等等。这些知识点决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后来的实战水平级别的习题中,要求各部分融会贯通,例如,二重积分基本就是以考察概率分布函数的形式出现在考研试题中的。

  对于已经六、七年没碰过数学的我,从头开始学是很痛苦的,没有老师同学。7月份还在青岛一家航运公司里做值班调度员时,就在调度室的大桌子上,一边拿着V HF对着海上的船吆喝,一边零零碎碎费力地翻数学课本,还得编瞎话蒙混住领导狐疑的目光和询问。8月初辞职回老家,总算没有了干扰,静下心重点攻了一个月,9月初就基本完成了这个阶段。

  现在再说线性代数。以前一点也没有接触过,建立不起来抽象概念,凭自己一个人实在是学不下去了,9月HBU大学开学后,请了数学系的一位老师,每周两个晚上,给我串讲,用的是人大版赵数原的线性代数教材。白天自己先把晚上要讲的内容自学一遍,用铅笔标出疑难(课本上经常是连篇累牍的铅笔划的大问号),晚上再请老师详细讲解。一个半月的时间也就完了。

  这个阶段的习题演练,主要是做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我认为高数和概率部分的习题,与后来的考研试题水平相差太大,做与不做关系不大。至于线性代数的课后练习题,也许是我的水平太差,我感觉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线性代数在实战中也是侧重于考察基础计算能力的,——怎么求逆矩阵,怎么求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怎么求秩,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概念的理解,求极大无关组,等等,这些基础运算绝对不能有任何疑点,这就要求把书上的最基础、最简单的课后动手题做熟练。我的线代老师反复告诫我,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线性代数部分考难题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复习一定要抓基础,把基础的东西弄清楚了,如果还有精力再去弄那些难题(线代如果考难题,对于一般考生,绝对是一抓一个准儿,——内容太抽象了)。

  熟悉了基本理论和概念后,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开始投入考研试题的研究阶段。呵呵,噩梦这才开始喽!

  朋友们一致向我推荐陈文灯的复习教材,400多页,16开,象块砖头似的。从8月下旬,一直到转年考研结束,这本老朋友天天放在我的书包里,伴随着我的复习全过程,中间翻烂了两个书皮,书页都翻油腻了。我的数学复习基本上是以它为中心展开的,最后实战也证明,这本书帮了我的大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文灯的这本书,一是题量大,基本上覆盖了可能考察的全部题型(其实里面本身就有不少历年真题,当作例题出现)。二是难度大。有些题的难度是明显大于真题的,最起码是大于2 000年的真题水平。有的例题简直是匪夷所思,不知道是怎么琢磨出来的!但是这本书对于熟悉实战题型,开阔思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实际动手计算能力,查找自身在基本知识上的漏洞都有极大意义。最起码从心理角度说,也是一种鼓励,——连陈文灯这么难的题,咱哥们都一页一页啃下来了(天才知道是怎么连滚带爬地啃过来的),还能再碰上什么样的难题!还有什么可怕的?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话糙理不糙。

  我的时间太仓促,刚开始时又是单枪匹马,无人协同解题开拓思路,所以我读第一遍时,采用了“跃题战术”。就是做一道题,跳过紧接着的一道,再做下一道。一句话,只做题号是奇数(或偶数)的题。这样,既大体了解了每章内容,又节省了一半时间。每章课后习题也是同样。时间紧凑的同道们不妨一试。

  我是10月下旬看完第一遍的。这时再从开头逐题详读,仔仔细细读第二遍。有了第一遍的收获,这次速度自然加快,又巩固了上一遍的收获。同时,看书时,注意思路的积累,随时把收获、疑难、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对例题的不同解法等等一切随时想到的体会整理下来,哪怕仅仅是大脑的灵光一闪也不要让它们流失,别忘了,这才是你本人复习、看书的智力成果。我是把这些收获随时写在了书的页脚,标上其他相关内容的页码,注上日期,便于再下一次查阅。

  仔细梳理书本的同时,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起来;原本各自分离的知识点,现在互动“interactive”起来;原本高深莫测的难题,逐渐亲切随和起来;原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出题者意图,现在明了起来——这就是收获。同时,书中的各种谬误也开始浮现出来,当然,那是专家的千虑一失,无关大局,仅证明自己苦读后的进步而已。

  感谢陈文灯!

  10月,HBU大学郭教授的数学考研辅导强化班开课了。每周两次。正常的循序渐进的辅导班,99年4月开始,到9月已经结束了,我没赶上趟儿,只能抓住唯一的这根救命稻草了。这个强化班仅仅是提炼各大知识点,总结思路,举题型,然后讲了大量难度较大的例题。中间还听了几次他讲的知识串讲,用的是田茂英的教材。

  田茂英的书,侧重与抓基础,例题有易有难。我认为如果时间充裕,先看田茂英的书,再读陈文灯的书效果更好。但我的时间不够,未能通读全书,只是随着串讲班的进度和授课内容,跟着郭教授在课上听了一些例题,大体“过”了一遍。尽管如此,由于田茂英的复习思路不尽同于陈文灯,将两套教材对照起来用,收益还是很大。

  我感觉象我这样基础薄弱的情况,随着数学辅导班复习益处不小。A:许多做题经验、思路,靠自己来总结费时费力,但若有老师点化,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精力。B:另外有老师带着复习,可以提纲挈领,分清主次,不在非重点的方面做无谓的用功。比如大数定律部分,依我原先的计划,是要大学特学的,听了老师的介绍,毅然放弃,只在临考前两天,背了一个公式了事。C:在整个复习进度、时间上大致安排合理,不会顾此失彼。D:另外,从人际交往层面上讲,也可以向同班战友请教问题,共同商议难题;还可以向他们讨教学习方法(尤其是时间安排上的诀窍,这在最后冲刺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也便于了解各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各处辅导班信息、优秀参考书信息等;最后,也便于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状态、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考生,多接交几个应届在校考生,对于各方面信息的获取,非常有好处。牢记住:考研切忌闭门造车!

  到了11月下旬,数学辅导班结课了,我就把田茂英的教材、陈文灯的教材外加辅导班课上记录的3大本课堂笔记三者揉合在一起看。只要是同一知识点,就把这些材料摊在桌上同时看,优劣互补,比较解题思路的异同、优劣。这对于分析题型,提炼、引申直至最后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非常有益。只是这个过程太繁琐了,耗费时间精力,我也没有全程坚持,仅把自己薄弱的几块按照这种方法看了,比如求函数的极限,三大中值定理的证明等。

  12月,进入第三阶段。一边继续反复看这些教材(记忆中陈文灯的书看了两遍半,郭教授的课堂笔记看了两遍),一边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找新题做。这个阶段的演练用书质量也很重要。我的标准是:A:一定要名家出的书。没名气的作者,三流、四流的野鸡出版社的书绝对不能看。并不是说他们的辅导材料就一定不好,而是在这种分秒必争的冲刺关头,决不能出现任何因为教材内容的优劣,给复习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考试临近,你已经不能承受这种风险了。这是先前数次贪图便宜的采购行为给我的教训。B:一定要模拟试卷型的全真模拟题。先前的分单元的例题串讲,习题演练已经不适应要求,必须综合各部分的内容,全程按照实战要求练习。掐着表做。C:书上一定要附详细的解题答案,越详细越好。因为此时主要是自己辅导自己,不会有太多同僚可以共同研究,必须指望书后答案。

  我买了一本田茂英的全真模拟题集。数学3、4各20套。每隔几天就掐着手表,按照实战标准做一套。然后再对照答案,仔细分析失误之处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算错了,为什么这一步自己没有想到,为什么这一步给了答案还是看不懂。一旦发现在知识体系中的破漏之处,随时返回到第二、甚至第一阶段的各种教材中去补漏。一开始错得一塌糊涂是很正常的。不要怕麻烦,这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因为毕竟比在真正考场上抓瞎要强得多。解放军叔叔说得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考研同理。

  这本田茂英的冲刺题是当时书店唯一符合我的要求的书,总体难度比99年、98年的真题要简单,但最后证明同实战难度是大体持平的。对于熟悉考试环境,建立信心有很大帮助。在总结做题经验和安排时间经验,找知识漏洞有一定帮助。但书中错误之处也有,甚至标准答案中出现计算错误,影响思路。另外,还是有些偏难偏怪无法下手的题。

  光“看”题,不动手实际操练不行。演习中,会发现许多自己先前疏忽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知识点上的漏洞就不用说了,还有——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做题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时间充裕时怎么安排,时间明显不够用时优先做哪部分),自己心理状态的调整(题简单时怎么办,题出乎意料地难时怎么对待,考试环境的干扰,自己身体状况对做题的影响),有限的几张草稿纸怎么使用才方便计算、方便作完检查,等等。其实这些话,记得打上初中时老师就拧着耳朵灌,但也是只有到了考研中,我才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再讲另外一个惨痛的“花絮”。复习时,一个考理工的同学,拿着一本东北大学出的考研辅导大厚书来找我,翻到书末附的一套模拟题,问其中一道应用中值定理的证明怎么做,我一看,数学(一)的模拟卷,顿生景仰之情,心里自先软了半截(我考数学四),再好歹一看题,张口就说不会。我们两人又翻开答案研究,一看是用反证法,还挺绕弯儿,我想反正是数学一的,跟自己关系不大,于是草草看了两眼,就拉倒了。

  结果一月份上考场,一翻开卷子浏览全篇,那道证明题原丝不动赫然入目,6分!我真是比吃了个苍蝇还难受,——象数学这种理科科目,以前做过的题在考场重复出现,这是几千年才出现的便宜事!可我就是想不起来答案,唯一的印象是反证法,瞎忙了半小时,还是交枪投降了事,不光白耽误了时间,而且对情绪影响很大。记得我当时环顾考场四周,一览众生皆在“忙忙”,唯我捶胸顿足,欲哭无泪,我疼啊!


相关文章


[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03MBA联考复旦第一名的备考心得
给2004年考研的一点启示
[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陈文灯数学给我的指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MPA决战2002之完整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2)
MPA考试的体会-经验技巧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