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06 20:40:4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清炒法概念   
  1.定义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
  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
  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旧有“逢子必炒”之说。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
  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黄色,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黄色;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
  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炮制方法
  炒焦的工序为:⑴锅预热;⑵投药分档,火力一般为中火;操作时先用小火挥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⑷看火候出锅,摊开晾凉。火候:颜色——质地轻薄、体小如槟榔、栀子、麦芽炒至焦黄色,质地坚实、体大如山楂、神曲、苍术炒至焦褐色。气味——均应透出焦香气味。

炒炭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或焦黄色的炮制方法,称为炒炭法。
  炮制目的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药,中药制炭后多具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燔发”、“燔艾”;《金匮要略》王不留行炭治金疮,血余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黄炭治带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以五行学说和“取类比象法”解释炭药止血的现象。其书首方为“十灰散”,前人张秉成、王孟英谓“十灰散”:此方汇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之崩漏。止涩之品仅棕榈一味,余皆清血之热、行血之滞、破血之瘀之品。
  炮制方法
  炒炭的工艺要点为: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一般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黄色。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成火灾。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防止饮片的含水量过大。③炭药出锅后必须摊开冷却(约1周左右),或置于密闭容器中隔氧冷却,防止余烬复燃;待充分冷却后再入库收贮。

相关文章


药学专业知识(1)药物分析(2)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饮片切制——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饮片切制——切制前的软化处理
药理学知识重点难点: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药理学知识重点难点: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知识重点难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事管理与法规》模拟测试题
药理学知识重点难点:利尿药及脱水药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