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二)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4:08 08:35:3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六章 营运资金

  [基本要求]

  (一)掌握现金的持有动机与成本,掌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


  (二)掌握应收账款的作用与成本,掌握信用政策的构成与决策

  (三)掌握存货的功能与成本,掌握存货的控制方法

  (四)熟悉营运资金的含义与特点

  (五)熟悉现金和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营运资金的含义与特点

  一、营运资金的含义

  营运资金又称循环资本,是指一个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通常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

  营运资金总额=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二、营运资金的特点

  营运资金的特点体现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特点上。

  (一)流动资产的特点

  流动资产投资又称经营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有如下特点:(1)投资回收期短;(2)流动性强;(3)具有并存性;(4)具有波动性。

  (二)流动负债的特点

  与长期负债筹资相比,流动负债筹资具有如下特点:(1)速度快;(2)弹性大;(3)成本低;(4)风险大。

  三、营运资金的周转

  营运资金周转,是指企业的营运资金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现金为止的过程。营运资金周转通常与现金周转密切相关,现金的周转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存货周转期,是指将原材料转化成产成品并出售所需要的时间;(2)应收账款周转期,是指将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3)应付账款周转期,是指从收到尚未付款的材料开始到现金支出之间所用的时间。

  现金循环周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所需营运资金的数额。一般来说,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越长,应付账款周转期越短,营运资金数额就越大;相反,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越短,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营运资金数额就越小。此外,营运资金周转的数额还受到偿债风险、收益要求和成本约束等因素的制约。

  第二节 现金的管理

  一、现金管理的意义

  现金,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暂时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等。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现金是变现能力最强的非盈利性资产。现金管理的过程就是在现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选择的过程。通过现金管理,使现金收支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对于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需要,降低企业闲置的现金数量,提高资金收益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金的成本

  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一)持有成本

  现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及丧失的再投资收益。

  (二)转换成本

  现金的转换成本,是指企业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即现金同有价证券之间相互转换的成本,如委托买卖佣金、委托手续费、证券过户费、实物交割手续费等。

  (三)短缺成本

  现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证券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现金的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三、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式主要有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货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而不予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步骤是:(1)根据不同现金持有量测算并确定有关成本数值;(2)按照不同现金持有量及其有关成本资料编制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表;(3)在测算表中找出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即最佳现金持有量。在这种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

  (二)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将存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原理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其着眼点也是现金相关成本之和最低。

  运用存货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是以下列假设为前提的:(1)企业所需要的现金可通过证券变现取得,且证券变现的不确定性很小;(2)企业预算期内现金需要总量可以预测;(3)现金的支出过程比较稳定、波动较小,而且每当现金余额降至零时,均通过部分证券变现得以补足;(4)证券的利率或报酬率以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费用可以获悉。如果这些条件基本得到满足,企业便可以利用存货模式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这里所说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能够使现金管理的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当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时,现金管理的总成本最低,此时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为:

  Q=2TF/K

  式中,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证券变现的数量);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机会成本)。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TC)=2TFK

  四、现金回收的管理

  现金回收管理的目的是尽快收回现金,加速现金的周转。为此,企业应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控制制度,并且根据成本与收益比较原则选用适当方法加速账款的收回。

  现金回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邮政信箱法和银行业务集中法两种。

  1.邮政信箱法又称锁箱法,是西方企业加速现金流转的一种常用方法。企业可以在各主要城市租用专门的邮政信箱,并开立分行存款户,授权当地银行每日开启信箱,在取得客户支票后立即予以结算,并通过电汇将货款拨给企业所在地银行。该方法缩短了支票邮寄及在企业的停留时间,但成本较高。

  2.银行业务集中法。这是一种通过建立多个收款中心来加速现金流转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企业指定一个主要开户行(通常是总部所在地)为集中银行,并在收款额较集中的若干地区设立若干个收款中心;客户收到账单后直接汇款到当地收款中心,中心收款后立即存入当地银行;当地银行在进行票据交换后立即转给企业总部所在地银行。该方法缩短了现金从客户到企业的中间周转时间,但在多处设立收账中心,增加了相应的费用支出。为此,企业应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做出是否采用银行业务集中法的决策,这需要计算分散收账收益净额。

  分散收账收益净额=分散收账前应收账款投资额-分散收账后应收账款投资额×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率-因增设收账中心每年增加费用额

  五、现金支出的管理

  现金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如何使用现金。企业应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控制制度,并且根据风险与收益权衡原则选用适当方法延期支付账款。

  与现金收入的管理相反,现金支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延缓现金的支出时间。延期支付账款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合理利用“浮游量”。所谓现金的“浮游量”,是指企业账户上现金余额与银行账户上所示的存款余额之间的差额。

  2.推迟支付应付款。企业可在不影响信誉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

  3.采用汇票付款。在使用支票付款时,只要持票人将支票存入银行,付款人就要无条件地付款。但汇票不是“见票即付”的付款方式,这样就有可能合法地延期付款。

  第三节 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对外赊销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主要功能是促进销售和减少存货。

  一、应收账款的成本

  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即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即应收账款投资额)、资金成本率有关。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赊销业务所需资金×资金成本率

  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式中,平均收账天数一般按客户各自赊销额占总赊销额比重为权数的所有客户收账天数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资金成本率一般可按有价证券利息率计算。

  (二)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即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而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账簿记录费用、收账费用等。

  (三)坏账成本

  坏账成本,即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一成本一般与应收账款数量同方向变动,即应收账款越多,坏账成本也越多。基于此,为规避发生坏账成本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合理提取坏账准备。

  二、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即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是指企业为应收账款投资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内容。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对信用标准进行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制定或选择信用标准。影响信用标准的基本因素包括:(1)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2)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3)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从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和经济状况五个方面进行评估)。

  (二)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等。这里所说的信用期限是指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支付货款的时间间隔,企业产品销售量与信用期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里所说的现金折扣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客户提前偿付货款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享受的折扣;这里所说的折扣期限是指为客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

  (三)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亦称收账方针,是指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主要包括收账程序、收账方式等。企业制定收账政策时,要注意把握宽严程度,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尽量确保在不丧失客户的情况下收回账款,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损失。

  三、应收账款的管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企业还应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工作,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

  (一)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应收账款一旦为客户所欠,赊销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的,赊销企业就有必要在收账之前,对该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

  (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就是考察研究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所谓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是指各账龄应收账款的余额占应收账款总计余额的比重。

  (三)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是为了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配关系的需要,确定出的有效收现的账款应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是二者应当保持的最低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当期必要现金支付总额-当期其他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总额÷当期应收账款总计金额

  第四节 存货的管理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一、存货的分类与功能

  (一)存货的分类

  1.按照存货的经济内容,存货可分为商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

  2.按照存货的存放地点,存货可分为库存存货、在途存货、在制存货、寄存存货、委托外单位代销存货。

  3.按照存货的取得来源,存货可分为外购的存货、自制的存货、委托加工的存货、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接受捐赠的存货、接受抵债取得的存货、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和盘盈的存货等。

  (二)存货的功能

  企业持有存货的主要功能是:(1)防止停工待料;(2)适应市场变化;(3)降低进货成本;(4)维持均衡生产。

  二、存货的成本

  存货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进货成本

  进货成本主要由存货的进价和进货费用构成。其中,进价又称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采购单价与采购数量的乘积。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进价通常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假设物价不变且无采购数量折扣),因而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进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是指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开支的费用。进货费用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这类变动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这类固定性进货费用则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

  (二)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即企业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储存成本可以按照与储存数额的关系分为变动性储存成本和固定性储存成本两类。其中,固定性储存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这类成本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而变动性储存成本则与存货储存数额成正比例变动关系,这类成本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

  (三)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缺货成本能否作为决策的相关成本,应视企业是否允许出现存货短缺的不同情形而定。若允许缺货,则缺货成本便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反之,若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情形,此时缺货成本为零,也就无须加以考虑。

  三、存货的控制方法

  (一)ABC二分类法

  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首先,要确定存货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金额标准;二是品种数量标准。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其次,根据上述标准对A、B、C三类存货进行具体划分。最后,在对存货进行ABC分类的基础上,企业应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二)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1.存货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

  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决定存货经济进货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变动性进货费用(简称进货费用)、变动性储存成本(简称储存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不同的成本项目与进货批量呈现不同的变动关系,因此存在一个最佳的进货批量,使成本总和保持最低水平。

  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是以许多假设为前提的,包括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形,故不存在缺货成本。此时与存货订购批量、批次直接相关的就只有进货费用和储存成本两项。这样,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

  2.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型

  实行数量折扣的条件下,存货进价与进货数量的大小有直接的联系,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进货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除了考虑储存成本外,还应考虑存货的进货成本。存货相关总成本公式为:

  存货相关总成本=存货进价+相关进货费用+相关储存成本

  3.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型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进货费用与储存费用,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即能够使三项成本总和最低的批量便是经济进货批量。这样企业的年度存货成本就表示为三种成本之和,即:

  年存货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批量与平均缺货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缺货成本可以根据存货中断的概率和相应的存货中断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

  (三)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式中,原材料使用率是指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是年需要量与生产周期的比值。

  2.订货提前期

  订货提前期,即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险储备

  保险储备,即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其计算公式为:

  

  保险储备的存在虽然可以减少缺货成本,但增加了储存成本。最优的存货政策就是在这些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总成本最低的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量。

  (四)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

  及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System,JIT),是指通过合理规划企业的产供销过程,使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减少制造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减少库存,消除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只有在使用之前才从供应商处进货,从而将原材料或配件的库存数量减少到最小;只有在出现需求或接到订单时才开始生产,从而避免产成品的库存。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需要与材料物资的供应之间实现同步,使物资传送与作业加工速度处于同一节拍,最终将存货降低到最小限度,甚至零库存。

  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的优点是降低库存成本;减少从订货到交货的加工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再加工和担保成本。但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要求企业内外部全面协调与配合,一旦供应链破坏,或企业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影响,经营风险加大。此外,为了保证能够按合同约定频繁小量配送,供应商可能要求额外加价,企业因此丧失了从其他供应商那里获得更低价格的机会收益。

  第七章 筹资方式

  [基本要求]

  (一)掌握筹资的分类和筹资渠道;掌握企业资金需要量预测的销售额比率法、直线回归法和高低点法

  (二)掌握吸收直接投资、普通股、留存收益等权益性筹资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三)掌握长期借款、债券、融资租赁等长期负债筹资的基本概念及其优缺点

  (四)掌握短期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券、应收账款转让等短期负债筹资的含义及优缺点

  (五)熟悉可转换债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筹资的优缺点;熟悉认股权证筹资的特征和优缺点

  (六)了解筹资的渠道与方式,筹资的基本原则;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组合策略及对企业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企业筹资概述

  一、企业筹资的含义与分类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

  企业筹集的资金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可将企业筹资分为权益性筹资和负债性筹资

  (二)按照所筹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将企业筹资分为短期资金筹集与长期资金筹集

  二、筹资渠道与方式

  (一)筹资渠道

  筹资渠道,是指筹措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资金的来源与流量。目前我国企业筹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居民个人资金、国家资金和企业自留资金。

  (二)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采用的具体形式。目前我国企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利用留存收益、向银行借款、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券和融资租赁。

  (三)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的对应关系

  筹资渠道解决的是资金来源问题,筹资方式则解决通过何种方式取得资金的问题,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一定的筹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筹资渠道,但是同一渠道的资金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取得,同一筹资方式又往往适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因此,企业在筹资时,应实现两者的合理配合。

  三、筹资原则

  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原则有:(1)规模适当原则;(2)筹措及时原则;(3)来源合理的原则;(4)方式经济原则。



相关文章


2007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二)
2007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一)
2007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三)
2007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二)
2007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