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意作文”审题三原则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4:12 10:34:4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所谓“题意作文”,即提供材料或图画并作提示,而不出现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进行作文。其写法是,将题意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而转化的关键,就是将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浓缩成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话题。因此,解读题意,即审准题旨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一、“鸟笼”原则

  试题的“材料”“提示语”和“要求”规定了作文的内容范围,规定了要写什么、不要写什么。这个规定就像一个鸟笼,你只能在这个笼子里施展才能,要写的别遗漏,不要写的别自作聪明写进去。

  如2006湖北年高考作文题(以下均以此为例),审读题目以后我们不难看出它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请以‘带“三”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虽然审题门槛较低,范围很宽,但细读题目不难发现,其中暗含限制——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那么,区分考场作文高下的度,就是看所选词语是否隐含“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以及这个(些)词语的中心是否在“三”。如果脱离了这些限制,就会偏(离)题,或很难有高雅的格调。同时,命题要求“不少于800字”,这是硬指标,考生应严格按照要求构思作文。

  二、熟悉原则

  写熟悉的东西,这是写作成功的一条原则。在考场上不可能变不熟悉为熟悉,高考作文更应该在划定的内容范围内,尽可能写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越理解越熟悉越应该成为选择的对象。

  如提示语中“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这意味着要写好本文,就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积累和认知资源并生发联想,即由一词一句而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理、情,丰富内容,丰厚意蕴。一番冥思苦想后,各种信息纷至涌来,但你不可能都写,只能采用“优选法”选取你觉得最有价值意义而又最熟悉、最喜爱的写,并确定你最擅长表达的一种文体,迅速地立意开掘,确立表达主旨或中心观点,构思拟纲,行文表达。

  三、重点原则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有一个普遍的严重毛病:重点旁移。这里有写作时把握重点能力差的原因,但首先是没能准确审定内容范围造成的。高考作文篇幅短,重点一定要突出,而且一定要准确体现题意。

  如材料中明确提示“在现代汉语中,‘三’是个意味深长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首先,考生就应当审定“三”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三”代表着全面、完整和多数)。然后,据此灵活选取自己理解透彻、能激发自己联想、或感悟深刻的带“三”的词语来立意。但一旦选定某个词语,则要“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应严格遵循所选定词语表达的意思来行文,以免偏(离)题现象出现。同时,应注意并非所有带“三”的词语都适宜写作(“如选写“三点式”、“三伏”等,会比较困难);另外,有些带“三”的词语(如“三妻四妾”“三从四德”等)体现的是封建等级观念。这些立意都偏离了材料中“隐含一定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个重点且格调不高,很难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



相关文章


2007年高考语文社科类命题解析
“题意作文”审题三原则
最新高考作文辅导:2007高考作文怎样写
2007高考作文三“关键”
高考现代文得高分的3大“法宝”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