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规划来保护中国城市色彩的文脉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02 14:34:4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日前,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草案),提出了建议广州的主色调为黄灰色的意向,公开向专家和市民征求意见。据报道,各方对此议论纷纷,意见大为不同,其中担忧、反对的声音尤其大。

  宋建明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兼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色彩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站在国际城市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的“特征色”曾经非常鲜明:比如水墨江南的粉墙黛瓦,京城一望无际的青灰瓦房烘托着一座巍峨的黄瓦红墙沥金彩绘的紫禁城,上海红砖灰石砌成的石库门群,青岛的赤瓦洋房等等。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建城的历史,更呈现了当地特有的城市意蕴。

  如今,科技手段的进步、物流系统的快捷,使建材商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广东的建材卖到东北去,开发商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把香港的建筑图纸“安插”到北京来。如果是小规模动作,我们愿意在多样化名义下接受这样的交流。然而事实上,这种迁徙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是铺天盖地的,它吞噬着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城市色彩的历史文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无情割断,“千城一面”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弊病。

  中国城市色彩规划在这样浮躁的氛围中浮出水面。

  杭州、武汉、广州、澳门、龙泉、盘锦、哈尔滨、镇海,以及不久后的温州、福州,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加入城市“色彩整改”的队列。城市色彩规划的命题,逐渐由学院派内部的学术研讨,演变为面向中国政府官员和普通大众的全民话题。

  什么是城市色彩规划

  城市色彩规划包含了城市色彩和城市色彩规划两个层面的意思。

  关于城市色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知。广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景观所呈现出的所有可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包括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两个部分。自然色彩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导致色彩变化,静态的色彩则是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对恒定的色彩。人为色彩也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体构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广场、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其二是被称为“生活态”的色彩,诸如交通工具、街头广告、橱窗、行人服饰、霓虹灯及窗台摆设等。狭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中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体的部分。

  城市色彩规划,则是指包括旧城整改和新城开发在内的城市色彩布局方面的规划与设计。现阶段的城市色彩规划主要都是在狭义的城市色彩层面展开的。

  城市色彩规划方案的诞生过程

  一套城市色彩规划方案的产生,大致要经过如下的过程。

  首先是调查工作。这包括与城市色彩相关的人的色彩意识与文献调查、城市现场调查和建筑色彩调查。在关于人的色彩意识调查部分,主要是通过向该城市的规划专家、居民以及游客进行调查,了解人们对被调查城市色彩的理解、意见和期望;同时要参读文献,诸如查阅有关该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历史资料、地方志,与主管部门沟通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而城市色彩景观的现场调查是为了充分了解城市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情况,分析城市营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认识城市景观的特质与城市色彩主旋律的关系。城市建筑色彩调查则既包括对当下建筑的调查,更包含对城市历史建筑的研究。

  第二是分析工作。这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对调查回来的素材进行分析,梳理这个城市色彩的系统。分清该城市色彩元素的本土类、外来类;合理的和失妥的。通过这一过程把城市色彩的问题浮现出来,将不合理、有碍于城市色彩协调的元素剔除出去,并把剩下的能够代表该城市色彩的特色要素进行分类,建构可用于城市色彩总体规划的谱系(色谱与图谱系统)。

  第三是规划工作。根据城市分区布局,对主城区中的老城区、旧城区、新城区作色彩总体布局,确立城市色彩主旋律的发展形态,对各城区的主色调进行定义,对建筑类型及其配色进行分类,对调研中的问题提出对策,从而确立该城市色彩营造的规划与设计的导则思想及其方法。

  对老建筑色彩的整改,并不像为一些“运动”而不断改换建筑外观那样任意而为,而是根据城市色彩规划,对那些由于建筑时间久了外观色彩需要刷新的建筑以及面临重新规划建造的景观进行合理的色彩布局,这其中关注的不仅是重建,更是对原有建筑物和景观的保护。

  而对于新建筑和新景观,则要尽可能按照规划进行色彩的安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城市其他色彩布局的协调和统一。建筑师可以在建筑和景观当中实现自己的创意和理想,但作为城市一个部分的建筑而言,标新立异并不都是好事。

  第四部分是营造与管理工作。

  面对公众的困惑不解

  目前,中国城市色彩规划还只是初露端倪。真正动手做的中国城市还是太少,也就刚刚超过10个。而且,在一个城市色彩规划方案出台后,总有人表达困惑与不解。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国色彩学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基础较弱。大多数人认为,色彩是搞美术的人的事,公众大多漠不关心,因此,色彩知识盲点较多。二是我国专业人士接受色彩教育的水平也比较低,即使是建筑设计专业、城市设计专业乃至规划专业的色彩教育水平也相当初级,导致这些城市营造专业的人才的色彩学学分严重缺失,色彩美学修养也非常贫乏。因此,普通公众面对像城市色彩规划这样专门化的课题的困惑,自然就不奇怪了。

  公众的声音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应该有畅通的渠道得以表达。对于公众的意见,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制作概念展板,由规划局组织展览,听取市民的意见和问题,与市民直接对话。比如在杭州色彩规划研究课题结题公布时,杭州市规划局专门请我与他们邀请来的20多位持疑问意见的各界市民代表面对面交流,我详细向他们介绍了杭州城市色彩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回答他们的问题,解释他们的疑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觉醒

  我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在中国推广城市色彩规划理论“首先要靠领导,要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局的领导对于色彩是什么并没有明确概念,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在2006年以前,说服他们进行城市色彩规划还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规划管理者与普通民众认识到了色彩规划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到“色彩整改”的队列中来。

  不过,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对于色彩规划的热情高涨,也令我产生另外一个担心:即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会有一个以色彩规划名义而展开的新的城市色彩视觉污染——色彩正是一柄“双刃剑”。

  色彩学本身是具有难度的学科,它需要人们静心和耐得住寂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选择多诱惑大,因此,愿意从事色彩研究的人很少。

  另外,我们现在的城市色彩规划的方法论源于西方。西方有主色调的概念,而中国虽然没有这个概念,但传统营造无形中构成了城市主色调的和谐现象。不过,最近20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巨大的城市体量破坏了原有的主色调,建筑类型越来越多,色彩自然也就越来越杂乱。城市“主色调”概念已经无法定义我国中等以上的城市。像北京这样体量的城市,如何用一个“主色调”进行归纳?依我看至少有10个主色调。因此,如何将西方的方法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必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现实的规划方法,这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我相信,城市色彩规划最大的受益者是公众。有一天,你居住的城市变得和谐美丽了,你会从心底感到舒适和自信。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关门规划”有害无益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业型城市
用规划来保护中国城市色彩的文脉
“环保优先”的“科学生态观”
城市更新:五年解决危旧房居民住房难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